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談排隊憶往事 (3)


Justin Lai散文選

題目:談排隊憶往事 (3)


1776年獨立,1960年代不少抗議活動發生,如在舊金山的『嬉痞(Hippie)、反越戰、反傳統文化,以及金恩博士(Dr. Martin Luther King)所領導的民權運動等,均少不了群眾的聚集、靜坐(sit-in)或示威(demonstration),也與排隊有關。是有人插隊,也有人志願向前衝,但這些人不是受傷就是被警方逮捕。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民權的群眾運動,多次的遊行雖無立竿見影的效果,但由於他的遇刺也直接或間接影响並導致了,半個世紀後第一位有色人種入主白宮。加上美國民權逐漸改善,至1980s 年代,雷根總統多次推崇他。

他在華府的著名演講,被認為具震撼性 I Have a Dream轟動全美。之後雷根並首次將他的生日訂為國定紀念日,加州奉行,其他各州跟進。奇怪的是,同年代較早甘迺迪總統在1962年在德州遇刺,其弟-羅伯(Robert Kennedy)曾任司法部部長,後在加州參加總統競選活動時也遇刺。兄弟兩人的生日均未如金恩博士之受重視,看來美國政客確都以政治利益掛帥。是黑人選票不容忽視? 其實,他們兄弟為了古巴飛彈危機中表現傑出,不但蘇俄讓步並同意拆除部署在古巴 (距美國本土僅90) 的飛彈。甘家兄弟雖在當時蘇俄總理-赫魯曉夫眼中不過是『毛頭小子』但卻使JFK (甘迺迪總統)的聲名大噪。更值得一提的是:甘迺迪帶給美國國內令人難以抗拒的興奮與魅力。

至於排隊或乘坐車輛的禮讓,我想中外皆有。它是種美德,出於自動自發。及時客氣的禮讓不但受讓者感激,旁觀者亦會默默讚許。但若碰到不禮讓的人你也奈何不得。常在捷運或公車上看到一位老太婆或老先生上了車,沒位子人坐,瞄到博愛座上(priority seat)坐著年輕人。年輕人也看到了,卻立刻開始「閉目養神」;態度是不理不采老先生則是一付「無可奈何」的表情。但有時這種禮讓也有温馨、感人的一面

在紐約上班的某一年輕小姐,每天上午都須搭乘擁擠的地鐵,一路站着很累。有天她靈機一動,買了一個洋娃娃外加一毛毯。隔日搭車上班時,果然有不少人讓座。有一次一對老夫婦看到她上來,老先生立即站起來讓座,除了例行的問候語外,老先生親切地問她:『小baby叫什麽名字?』,她說:『叫John.』老先生再問: 『姓啥? 』 她冷不防經此一問,信口說: 『哦,洛克菲勒-(美國石油大王)。老先生表情詫異,她答:After Mr. Rockefeller取與洛氏同名。老先生滿意地點頭,問了她的電話,希望改天去拜訪她。果然數天後,有人帶鮮花、玩具、糖果等來看她,並自稱是老洛克菲勒,來看所謂的小洛克斐勒。這個故事可能是虛構,但可看到人生温馨的一面。外國人姓名被用或沿用乃表示尊敬與懷念,他們的名字有承襲自父親或其他長輩,如小布希; 福特二世、三世等。

在美國一些城市,如西岸的西雅圖、波特蘭等,許多住宅後面有些森林小步道(green belts),其周圍全是茂密的森林,每天不同時段皆有人單獨或結伴漫步。因小徑寬度不大,僅可容一至二人通行,若兩人併行,遇前方來人時,即自動併成一行。行進中,若遇双方交會時,常見一方暫停並靠傍站住,以讓對方如女士或老人先行,而被讓的一方也會以一句低聲 謝謝你、或微笑相迎,此種互讓(yielding)在美國常見。又進出半自動門時,先行者常會禮貌地握住門把,以讓後跟者省去推門的麻煩,或被門撞到,後跟者一句thank you隨即脫口而出。真是讓人者體貼受讓者感謝,可惜此種風氣在台灣尚未普遍,常見被讓者大搖大擺走過,認為是禮所當然。(待續)

Justin Lai

07/17/2013

嘉中校友全聯會

AACHW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