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美股重挫......

Wall Street hammered, Dow closes down more than 300 points- 美國股市重挫300點


Stocks got slammed on Thursday, with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ending the day down 1.87%, at 317 points in the red. The drop wiped out all the benchmark average’s gains for 2014, and put an end to a five-month winning streak for stocks. This was the Dow's largest point drop of the year since February 3; percentage-wise, it's the worst plunge since April 10. At 16,563, the index is well below the all-time closing high of 17,138 hit just a couple of weeks ago.

Additionally on Thursday, the S&P 500 saw a 1.89% drop to end at 1,932, and the Nasdaq fell 1.98%, ending at 4,374.74.

In the attached video, Yahoo Finance editor Phil Pearlman says those looking for answers are going to be disappointed. “Over the last 25 years, stocks have their worst month in August. This is the worst time of the year, and we’re getting a preview of that on the last day of July."

Inflation looks real this time- 通澎看起來像真的.....


07/31/2014

全聯會

德國人的人際關係

【跨國教養】德國人的人際關係


我從不認為,德國人的方式比儒家中國式的好,只是個人生活在兩種價值文化中,都理解他們的善意,但是溝通起來,實在迷惘 

這篇文章談「忍耐」,作為整篇「德國人的人際關係」的引子。編輯之前為我加的標題,把重點弄到「忍耐是否對與不對」,這並不是要辯論的價值,一般來說,德國人重紀律,基督教精神又講「愛」,遵守紀律及對人的兼愛應該就是儒家講的忍耐和寬容吧。只是一個文化基於「長幼有序」,另一個文化基於「平等」。這篇文章在抒發夾在兩種文化中教育孩子的難處和感想。 

記得兒子小的時候在高速公路上急著要上廁所,卻沒有休息站,我總是唱高凌風的歌「忍耐、追求幸福你要學習忍耐」給他們聽。這次,他長大了,自己有自己的想法,我說什麼,總是愛跟我辯,就問我「忍耐出來的和諧是什麼和諧」?說實在的,我也一愣,忍尿和忍「無聊」是兩回事吧

  
「忍耐」是人際關係中的美德?
我跟兒子說,在台灣跟家中長輩聚餐,第一,要會叫人,態度要好。第二,有話問你就面帶笑容、可愛和善地回答,大人講話你就聽,不要亂插嘴。第三,大人話夾子一開暫時停不下來,不許老喊「無聊!」,老問「什麼時候走?」要學會忍耐!「忍耐」是什麼?兒子問我。我一時語塞。

德文中有「耐心Geduld」一字,也有「忍受ertragen」一字,耐心是美德,用在工作、學習和修煉上;忍受呢?總是痛苦和折磨,談不上美德,只是無可奈何。忍受和耐心加起來叫忍耐,德文裡我找不到相對應的字,好像沒這種美德......

我跟兒子說,「忍耐」是人與人之間維持和諧必要的,他跟我辯論,「忍耐的和諧是什麼和諧?」我又語塞。

像樹一樣的、執著做自己愛做的事、沈默自主的日耳曼性格,不懂為什麼「忍耐」是人際關係中的美德。他們人和人的距離本來就拉得較遠,跟自然的接觸也許比跟人還多,跟狗狗貓貓講的親熱話比跟人還貼心。人與人之間本來不外乎理解和溝通,而不是一方咬著牙忍耐另一方,因為......無「輩份」之分的人際關係

德國人的人際關係用最簡單的詞語來形容,就是平等,人人有尊嚴,不卑不亢。只有「親疏」之差,沒有「長幼輩份」之分。所謂「疏」,大家彬彬有禮,講話「您」來「您」往,稱謂都是姓氏;所謂「親」,就以「你」相待,直呼前名,某些家庭裡孩子對父母親亦然。我聽在耳裡:兒子喚老子,「喂,查理」很不順耳,但他們說,這是哥兒們、平等。

大部分的小孩叫父母親都是「爸比Papi」、「媽咪Mami」,但是一旦長大成熟就自動改口叫「父親Vater」、「母親Mutter」,我覺得聽起來怪正經八百的,怎能這樣叫從小哄你、叨念你的爸媽呢?又不是寫聯考作文。但是他們說,長大了就不能再「把鼻、馬迷」地叫了,「父親、母親」的正式稱謂表示尊重,但也提醒父母親:尊重長大的孩子。

習慣不打擾別人的德國人
德國人喜歡安靜,所以不但給自己安靜的空間,也儘量不打擾別人。
初到德國時覺得他們冷冷的,不怎麼主動招呼新來乍到的我,他們自己講自己的,少有人過來問你、 你的國家、語言怎麼樣。我想到念大學的時候,在學校的「文化交流中心」時常接待外國學生,帶他們逛夜市、吃小吃、參觀故宮博物院......,而今自己離鄉背井,德國人可沒用我當年招待外國友人的友善和熱情來報答我......

二十二年前我第一次到安德烈父母家做客,席間除了我還有另一對夫妻檔朋友。他們聊得起勁,我一個字也聽不懂,心想,作為晚輩,只能微笑、忍耐,並期待他父母給個信號,准許我下桌離席、回房間看自己的書。可是,足足四、五個鐘頭,沒人說一句「妳吃飽的話可以先下桌請便」之類的話。我坐在那兒保持微笑當傻瓜簡直累壞了。

事後,我禁不住怪安德烈的父母沒有及時開釋我,他卻說,「我父母才覺得妳奇怪哩,妳一個有自主權的成人,自己可以決定要留坐還是要離席,怎麼妳甘願聽不懂犯無聊卻坐那兒麼久?」

不擅自為客人點食、夾菜
德國人極度尊重每個人的自主權。自主權包括,上餐廳各人自己點餐飲。懂事的主人絕對不會擅自為客人點食的,更不會猛給人夾菜、勸酒的。餐館服務生會走到每個人跟前,一個個地逐條記錄。這經常造成,跟德國人上中餐館,十個人就點了十道宮保雞丁。

以前,我還煞費唇舌地解釋一氣,什麼中式餐飲重在分食,請大家多點些不一樣的分著吃;但日子久了,我就不干與他們了,愛叫十個宮保雞還是十隻北京鴨,就隨便他們吧。

近年來連我們鄉下森林小鎮也流行起吃「蒙古烤肉」,相當受德國人歡迎。我看他們配菜,把魚、肉、菜、飯、薯條、壽司全炒在一起,最恐怖的,是大加特加餐館調配的、唬爛德國人的、鹹的要命的醬汁,最後炒出來的菜色都是一團黑烏烏、溼答答的泥鰍色。但是,誰也別說什麼,他們玩得很高興,而且100% 實施被尊重的選擇主權!

非同小可的「朋友」
講到親、疏,德文字彙中嚴格地把「朋友Freund」和「熟識Bekannte」分開。有些人做了一輩子的「熟識」,永遠無法進階到「朋友」之級。一旦誰把你晉升為「朋友」,那表示信任與情誼可是非同小可了。

事隔多年,想起我當年老外一個,抱著娃兒去參加小鎮的「哺乳媽媽教養班」,二十幾個媽媽都是咱小鎮生、小鎮長的地頭母蛇,他們聚在一起,方圓百里之內的三姑六婆誰不認識?我一句也插不進去,落寞極了,只好專心致志地哺乳、學Baby按摩術和哼唱娃娃歌......

想不到,十五年後,介紹新學生給我的畫畫班、請我去教堂獻詩的......都是當年哺乳班的媽媽們,他們到處跟人說,「當年Cindy一來就覺得她特別熱情,跟我們不一樣,所以,是少數能和我這麼快就成為朋友的。」「跟她學畫一定好玩!」或「她當年在哺乳班娃娃歌就唱得很好聽,去婚禮或受洗禮演唱一定沒問題!」

奇怪,當年我怎麼一點都不覺得大家那麼挺我呢?德國人的喜愛真是含蓄的可以。也難怪我家兒子回台灣過癮的要命,每天要聽多少人稱他們為「帥哥」!
在德國,覺得你好、你美的人只會默默地看你,需要以很敏感的心去感受他人的讚許和愛慕。正因為如此,德國的流行歌都是英文情歌,因為用德文唱情歌大概會讓德國人被掉不完的雞皮疙瘩噎死、嗆死......

德國不似英、法、西等國,在歐洲擴充海權的年代到處有殖民地,那個年代,日耳曼民族還是一個個分離的城邦。這些城邦各有其主導城市和文化特色,誰也沒資格說「我比較偉大或重要」,所以,德國沒有像英國倫敦或法國巴黎這樣的,集經濟、文化、政治為一身的超級大城,他喜歡「把雞蛋分在不同的籃子裡放」,不但分擔風險,而且公平公正,每個城市都分到一點羹。

比如說,匯集所有歌舞劇於一條街的百老匯Braodway到了德國就原地解散、各奔前程去了──你要看「獅子王」就去漢堡,要看「孤雛淚」就去杜亦思堡(Duisburg),要看「吸血鬼之舞」得去司徒佳,要看「媽媽咪呀」就去柏林......絕不可能在一個城市內看完所有時興的劇碼。

人與人的關係也是這樣:沒什麼人是高高在上、眾星拱月的,政治人物不是、明星不是、大老闆也不是......大家不過都是一個個蘿蔔坑裡蹲著的一根根蘿蔔──各司其職、各有其貢獻,沒有鞠躬哈腰、不用諂媚阿諛,沒什麼偶像、粉絲俱樂部;主公奴僕的關係大概只存在于愛侶間的情趣角色扮演吧......

除此之外就是強烈的個人主義,喜歡凸顯個人差異,孩子們最晚長到五歲就努力掙脫「乖」及「可愛」的形象,講的極端一點,「乖」和「可愛」的孩子不太吃得開。日本的「卡哇伊」,美國的「cute」, 在德文裡雖然找得到對應的字,多半只能形容小動物或花花草草,用在「」的身上,就極不受歡迎。

我不擾你、你不煩我,活出自我風格
大家都不想被貼上「乖」和「可愛」的標籤,又不想因為人人耍「酷」或「獨特」過得一團混亂,而且為了愛安靜,德國人發現紀律和遵守規範是首當其衝的重要。只有在公共生活秩序穩定後,個人才有空間,我不擾你、你不煩我地,活出自己的風格。

可是,並不是全部的德國人都長得高頭大馬,碰到嬌小玲瓏的德國人,我通常就會不由自主地期待自問,他/她 也會跟我眨眨眼、嘟嘟嘴地說撒嬌話嗎?但結果99%事與願違──個子矮小的德國人為爭取威嚴信任和擁有獨特個人氣質,通常言行舉止更為果斷堅毅

我時常幻想,變成一隻小蟲,躲在他們啃著指甲抱著泰迪熊的絨毛裡,偷偷聆聽他/她 內心的憧憬、猶豫和期待,會聽到什麼?他們極少洩露私人感情給他人,一大堆人的臉書版面只分享座右銘和世界美景照片,他們覺得,即使是美好的情緒,還是放在心裡就好,一講出來美好就打折了。而表露出來的,都是「禁得起寂寞、沈得住安靜的超人」。
兒子來台灣上了兩週多的中文密集班了,週末回外公外婆家,也和親戚家人們相聚。老大長大了,問了我好多──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的文化差異問題,我幾番答不出來,講到最後,我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搬出來了。我說,「別問我為什麼了,這是孔聖人說的。」他說,「媽,那妳真的不容易,待我們那麼『平等』,那麼『尊重』!」他,拍拍我的肩,我,愣了許久......

(本文作者莊祖欣-名聲樂家范宇文之長女,長年旅居德國,隨先生定居在德國拉得佛森林小鎮,目前擔任德國兩個合唱團的老師,聲樂家,家庭主婦)

網路文章

07/31/2014



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金玉良言

138prdfile1



More PowerPoint presentations from Justin Lai

07/30/2014

全聯會

羅生門之原作與電影

羅生門之原作與電影

【前言】:
每次碰到對問題看法或描述已發生過的事情時,那種大家各說各話,搞不清楚事情真相的新聞,電視主播都會說:「有如羅生門」,那到底什麼叫「羅生門」呢?

【小說作者】:芥川龍之介189231日-1927724日)
「澄江堂主人」,俳號「我鬼」,日本小說家。本姓新原,幼年即過繼於其舅父,改姓芥川。 芥川龍之介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寫了超過150小說。他的極短篇小說篇幅很短,取材新穎,情節新奇甚至詭異。作品關注社會醜惡現象,但很少直接評論,而僅以冷峻的文字和簡潔有力的語言來陳述,讓讀者深深感覺到其醜惡性,這使得他的小說即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又成為當時社會的縮影,其代表作品如《羅生門》和《竹林中》、《蜘蛛之絲》等已然成為經典之作,甚至翻譯為漢語,選入臺灣的高中國文課文。

1892年芥川龍之介生於東京,父親新原敏三京橋區入船町8丁目以販賣牛奶為生。他出生7個月後母親即患上精神病,他被送到母親的娘家撫養,後來過繼舅舅養子,遂改姓芥川。(芥川後來之患精神病是否傳自母親,仍有争議)

芥川一家鍾好文學戲劇,充滿濃厚之江戶(東京)文人氣息,龍之介受此薰陶,故有深厚之文藝底蘊。1913年他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期間開始寫作。畢業後通過教授英文和作報紙編輯維持生計。1914年他發表了短篇小說《羅生門》,並未受到重視。

1916年芥川畢業,論文題為「威廉·莫理斯研究」,其成績位列同屆二十人中之第二名。他在《新思潮》雜誌發表短篇小說《鼻子》,夏目漱石讀到後非常讚賞,對他多方關懷。這段時間他也開始創作俳句1918年他發表《地獄變》,講述了一個日本戰國時期的殘酷故事,通過畫師,畫師女兒等人的遭遇。反映了純粹的藝術和無辜的底層人民受邪惡的統治者的摧殘。

1921年芥川龍之介作為大阪每日新聞報社的記者前往中國四個月,這次任務非常繁重。在任務的壓力和自身壓抑作用下,他染上了多種疾病,一生為胃腸病痔瘡神經衰弱失眠症所苦。回到日本後,1922年他發表了《竹林中》,與Ambrose Bierce的《月光小路》結構類似,都是在一件案子的調查採集的各方的證詞與說法。不同的是《月光小路》最後澄清了事實,而《竹林中》中各方的證詞某些地方重合卻又有很大矛盾(controversy),但是又都能自圓其說。整個作品瀰漫著壓抑徬徨不定向的氣氛。這反應了作者本人迷茫的思想。自此以後,由於病情惡化,芥川龍之介常出現幻覺,當時的社會形式也右傾,沒有言論自由。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壓抑,如《河童》。

羅生門 (小說)

《羅生門》(日語:羅生門/らしょうもん Rashōmon),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191511月發表於雜誌《帝國文學》上。故事是引用古典民間文學《今昔物語》中「羅城門登上層見死人盜人語第十八」的部分情節,加上作者的想像完成的。

【故事背景地】

羅生門在日文漢字中是「羅城門」之誤寫,原來的意義是「京城門」,指的是7世紀日本皇都所在平城京平安京首都城的正門,後來日本皇室衰落,天災內亂頻仍,羅城門因年久失修,成為一個殘破不堪的城門,也正是這篇小說的背景地點。(按:日語「城」讀成じよう(ziou)但讀成しょう(show), 則漢字只能寫成「生」)

【原故事大綱】

平安時代後期有一位被主人解僱的賤民,傍晚在「羅生門」城樓,考慮是否要偷竊維生或是充滿道德地餓死。他看見一個老太婆正在拔取城樓上一具無名屍的長髮,準備編織成假髮變賣換錢。賤民便出面抓住這個老太婆,責問她褻瀆屍體的行為。老太婆辯稱這個死人生前把肉假裝成肉騙人維生,並認為「自己也是為了維生才拔掉死人的頭髮」。這位饑腸轆轆的賤民聽到這些話,心中一念,「大家都想求生存不是嗎?」,轉眼間變成強盜,他打昏了老太婆,剝去她身上可以變賣的衣服,趁著天黑逃離現場。整個故事以「羅生門」的特殊場景,描寫充滿自私的人性,同時反映出人性的醜惡的一面。但以上這些並非後人所熟知的『羅生門』。

【衍生出作品】
1950年有「鬼才」導演之稱的黑澤明所拍攝,並贏得1951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電影《羅生門》,其實是根據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及另外一部小說《竹林中》改編,將其二劇情和主題融為一部電影。以後電影的『羅生門』情節更為著名與被人們所傳誦,任何「各說各話,撲朔迷離」的情節概稱為『羅生門』。

【電影劇情】-劇本由黑澤明、橋本忍兩人改編
因為一場滂沱大雨,乞丐躲入一座殘破不堪的城門「羅生門」避雨。他與樵夫、和尚二人不期而遇,因樵夫的一句自言自語「不懂、真是不懂」引起他的好奇心,經再三追問樵夫道出了一個駭人聽聞的故事:
三天前樵夫進山去砍柴,在草叢間見到一頂女帽與一頂武士帽,旁邊有一具武士屍體,嚇得他趕緊去報官。差役抓住了殺死武士的強盜,在公堂上強盜承認因見武士妻子美貌而起了賊心,並強暴了她。他說由於武士妻子堅決要他倆決鬥,在決鬥了23回後,他殺死了武士,但其妻卻逃走了;他以此誇耀自己武藝高強。武士妻子的供詞卻說她受到強盜侮辱後,撲到丈夫身上哭訴,而其夫卻鄙視地看著她,毫無憐惜之意。因此她悲傷地昏了過去,手中所持的短刀因而誤刺武士。這時公堂上讓女將武士的靈魂招來審問,武士卻說其妻唆使強盜殺他,使他感到十分絕望,便拿起妻子留下的短刀自殺

而目睹真相的樵夫其實看到強盜與武士兩人的決鬥,卻害怕惹上麻煩而不敢在官府說出真相。事實上在妻子被玷污後,武士竟嫌棄妻子,原先想將武士的妻子佔為己有的強盜見此狀便覺索然無味,武士妻子見兩人皆不願為了自己而戰,感到沒面子進而挑撥離間,故強盜在胡亂的打鬥中僥倖殺死武士,乞丐、樵夫和和尚三人正談至尾聲時,忽然聽到嬰兒哭聲。乞丐首先找到被遺棄的嬰兒,立即剝去棄嬰的外衣打算變賣,卻被樵夫阻止。

乞丐便說人們都是很自私的,包括樵夫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乞丐質疑案件中鑲滿珠寶的短刀不知去向,猜中了是樵夫因為貪婪,在案發後私下偷走了武士妻子的名貴短刀,所以才不敢向官府說出事件的真相。最終乞丐還是搶走了孩子的衣服,樵夫想去抱孩子,和尚誤以為他還想剝去孩子的貼身衣裳,引起了爭吵。最後樵夫說:「我已有六個孩子,不在乎養第七個孩子,讓我領養吧!」和尚這才知道自己誤會了他的好意,將孩子交給了他。原本因人性自私邪惡而萬念俱灰的和尚,終仍相信世界上還是存在值得相信的人。此時滂沱大雨終於停止,夕陽照著樵夫離去的背影。
影角色】-四位突出的角色
角色
演員
備註
多襄丸
三船敏郎(みふねとしろ)
在京都臭名遠揚的盜賊。好女色,被真砂的美貌和性情吸引,因此襲擊了金澤夫婦。
金澤武弘
旅行的武士,被多襄丸巧言帶到深山裡,後被殺。
真砂
京町子(きょまちこ)
金澤的妻子。乍一看老實貞淑,但內心性情激烈。
樵夫
金澤遺體的第一發現者。


拍攝製作人員
導演:黑澤明 (按:素為美國名導演Stephen Spielberg最推崇的外國導演,黑澤的電影被好來塢接受並改編美國電影尚有「保鏢」、「七武士」等)

【影片的藝術特色】:

影片《羅生門》是一部黑白電影,其中並沒有應用什麼高科技技術、CG特技等。它描述的是當時社會人們的自私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不信任的一種極不和諧的人際關係。整個故事都以黑灰色調為基礎,表現出一種嚴肅、神秘而又凄涼的氛圍。

*1927年芥川龍之介繼續寫作隨想集《侏儒的話》,作品短小精悍,每段只有一兩句話,但意味深長。724日因「恍惚的不安」仰藥自殺身亡。他是明治維新後接受英國文學教育最成功的文學家,迄今『芥川文學獎』仍為日本最高榮譽。其作品含creative writing (創作),頗能被西方讀者接受,與美國偵探小說鼻祖-Allan Po(愛倫坡)不同的是,故事主題除了suspense (懸念) 外,另强調探討人性 (human nature) 、自私自利 (self-interest) 與自我辯護 (self-defense) ,彰顯出法庭上的攻防,也因此日本東京帝大的外文系亦因他而揚名國際。又芥川的寫作風格受16-17世紀英國作家莎士比雅及Christopher Marlowe之影响,喜歡把過去或未來生的數度空間扯在一起。如在Dr. Faustus悲劇故事中,一個人出賣靈魂給魔鬼以求權力與知識。而在羅生門中,作者安排死者的原告還魂與現存的被告對刑案對簿公庭,各為自己辯護,予讀者更多想像空間。

取材自網路與wiki百科全書

Justin Lai

07/3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