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談排隊憶往事 (1)


Justin 散文集

題目:談排隊憶往事 (1)

在現代社會中,凡是出外辦事,很多地方都需排隊(),無論是購物、候車、看病、上郵局或銀行,甚至到星巴(Starbucks)買杯咖啡。排隊時間長短則依業務性質與工作效率有關。買張樂透(Lotto)彩劵,隊伍可能不長,若等候購買銀行偶而發行的特殊紀念幣,或郵局的紀念郵票,或參觀重要景點如博物館、博覽會、或白宮等,有時可能需大擺長龍。隨著人們出國次數的頻繁、知識、見識的增加與教育水準的提高,許多人已把排隊視為理所當然。雖然台灣目前普遍在郵局、餐廳或銀行以取號碼(take a number),取代排隊,確實方便又有尊嚴。但若等候時間太長,則失去取號碼牌的作用。還有,有些場所是無法使用號碼牌,如候車候機等候洗手間等。

【註】:排隊有人譯為stand in line或較客氣用form in line也有人用line up

在排隊經驗中,最為人詬病的莫過於在機塲『出入境』的排隊。尤其是寒暑假、長假或過年等。在美國任何國際機場的出境最為難受尤其9/11後,出境機場的檢查,除了X光透視檢查託運行李外,手提行李有時亦需打開接受檢查; PC (個人電腦),應掏出電腦袋外一併接受掃描。另外,人身檢查則是從頭到腳脫鞋(from head to toe/no shoes on)。因檢查仔細常造成壯觀的隊伍行列 (spectacular lines)。有時碰到低效率的一些少數族裔檢查人員, (未必頭腦不夠),喜歡雞蛋裡挑骨頭。往往口袋中的一張信用卡使得感應器發出聲響時,你會被叫到一邊,接受更徹底的檢查(more thorough check)。其繁複的程度比之前台灣威權時代的嚴格更有過之,也使隊伍等候時間拉長。因此美國海關要求國際航線旅客需在飛機起飛前三小時辦理check-in(報到),是有道理。回憶起1980年代,在美國入出境,手續簡單,隊伍通行時間短,入境者僅需回答例行問話即可入關,送行或接機親友均可陪同登機者到登機門口,十分方便。諷刺的是,儘管美國正面臨經濟衰退,但似乎每天來去美國航班幾乎仍天天客滿,尤其是前往或離開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國家等。

週末或每天下班後去超市購物,通常需排隊等候。等候時間依顧客購買東西多寡而定,一般人都避免排在堆滿一個購物車的客人之後。一般超市均在結帳櫃台之一邊設有一快速櫃台(express),但限定不得超過10項物品購物者每次皆以夠用一週或以上,但有些單身老外則未必如此,君不見他們有時拿著兩根香蕉,或一罐可樂,或一包巧克力,悠然地夾雜在前後推著滿車食物的其他客人中,而形成強烈對比?

1980年代有些超市以會員制,以些許優惠價、會員價或折價券,招攬顧客,但購買物品數量須加倍,例如麵包一次要買兩條,牛奶要買兩加崙,以省去購物麻煩排隊的麻煩。當時全國性的連鎖店Price Club 最有名。1990’s年代改名為Costco (批發商),現在可能已分佈全球。在Costco購買日用品,售價比一般超市便宜,但因個個大採購,又只限制現金或某特定信用卡付款,(如美國僅限用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所以排隊隊伍與時間相對比一般超市長。

   謝謝你的合作與耐心等候-Thank you for your patience and cooperation.』這是常聽到的一句廣播,當飛機或誤點/延誤時(:台灣稱誤點為『慢分』,顯見台灣交通工具耽誤時間比較短) 給客人安慰的話,有時亦用在電話轉接時的自動錄音,當然接不接受由你。通常一般美國人在排隊等候時,都沒有怨言,因為他們認知終究會輪到他們的。但在耐心等候時,若有人插隊(cut in),則會光火(get mad),甚至集體指責 (pointing fingers at you)20幾年前,筆者在加州某一漢堡店用餐時,突然聽到一位老外大聲對一位東方人吆喝道: Hey, are you from Taiwan?-『喂,你們是台灣人? 原來是此君正夥同其友人正想插隊。身為東方人的我,頓感尷尬與忿怒。幸好此種帶刺兒的侮蔑語言近來很少聽見。然而起而代之的竟是:Are you from China?

   如前述,人們有排隊習慣就有插隊習慣,古今中外皆然。一般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從小就被教育不可插隊,排隊時也養成與人保持距離約18,避免太靠近以示尊重。但對於初到美國的外國人,如中東人或亞裔民族,18吋的距離足夠他們「多插」幾位(huddling around)。這樣的距離恐怕只防君子,不防小人。

某次筆者站在郵局一窗口前約三分鐘未移動,後面一位老太太即用一種禮貌的口吻問我: 請問你排在隊伍上嗎?Are you in line? 筆者立即會意並致歉。當然此句亦可用在想要插在別人前面時。如對方答Yes時,你應知趣地排到他後面。

至於可否厚顏地問:May I cut in?(容我插隊好嗎?) 當然,除非你是美女或殘障者 (disabled) ,否則會遭白眼或用三字經回敬你。但 "May I cut in?” 可用在熟識朋友的舞會中,男士對另一男士禮貌地問:借個舞伴好不? (記住:借了舞伴是當然要還的。如不還,謂之『)。英語老歌歌詞: 當他們跳華爾舞時,我的友人「搶走」我的甜心…(my friend stole my sweetheart from me)』。意即舞伴被借不還(奪愛),令人悵然。

 在英語詞彙中, "Excuse me在台語中被譯為『借過』可謂傳神。另『』字在中文除指借用有形之物外,亦可指比喻的『』如孔明之東風,可喻為「利用」或「憑藉」。此處『借』與『借過』均只借不還。不論是borrow 「借入」或lend借出」在英語中均不可指借人。 (待續)

Justin Lai, 10/26/2011于美國 西雅圖

revised on 07/04/2013


嘉中校友全聯會

AACHW 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