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舊嘉義八景

舊嘉義八景

民國三十七年,當時的嘉義市長宓汝卓召集地方仕紳與文人雅士黃文陶、林玉書、許藜堂等人,成立嘉義市的「新八景」評定委員會,評選出嘉義地區具代表性之景觀。當時評選結果共評定出「八景六勝」,所謂八景分別是:蘭潭泛月、檜沼垂綸、彌陀晨鐘、康樂暮鼓、公園雨霽、林場風清、鷺橋跨浪、橡苑聽鶯等八處。而六勝則分別是顏墓懷古、王樓思徽、御碑紀績、芝亭崇勳、義廟揚仁、烈祠流芳等六處。

舊嘉義八景之一 彌陀曉鐘
乾隆十七年(1752年)創建的彌陀寺,位在八掌溪畔,在「彌陀寺記」當中記載康熙年間,諸羅知縣周鐘瑄「思欲建寺其間,未幾秩滿榮歸,不暇卜築」,到乾隆十七年有位高僧來到諸羅化緣,結廬於此,後開山建廟,主祀三寶佛。歷經多次的整修,民國62年時舊寺建築曾經全部拆除,67年時完成今天我們所見的彌陀寺。
詩人賴子清曾經作詩:「昧爽披衣出野坰,彌陀古剎叩禪扁。水添八掌秋來白,門對三峰雨後青。法界同登人盡樂,晨鐘喚起夢初醒。若教逸響鳴霜夜,彷彿寒山寺裡聽。」
彌陀寺旁西側有義民塔,其中合祀忠義民公503人及忠義公19人遺骨,都是過去為地方取義殉難人士。彌陀寺前臨八掌溪,原本有座義渡吊橋橫跨溪上,從前八掌溪急流,有”鷺橋觀浪”之景。而今吊橋已損毀封閉。吊橋左側立有”八掌溪義渡紀念碑”,是為嘉義地區的三級古蹟,可惜碑文已湮沒難認。
名稱由來:寺前臨八掌溪,綠水瑩泗,門對三峰,高山仰止,寄情山水,嘯傲煙霞,晨鐘破曉,驚醒夢幻。
舊嘉義八景之二 蘭潭泛月
又稱南潭,古稱紅毛埤,創建於明天啟年間(1925-1660年),在嘉義市東北方,山仔頂鹿寮,面積約七十公頃。
相傳這裡是荷蘭人為訓練水師而開鑿,一說是為了灌溉之用;日治時期則是作為自來水廠的儲水池,目前仍是嘉義有名的休閒去處。
名稱由來:月夜泛舟潭中,明潭似鏡,輕舟若蟾,如遊廣寒之宮,可滌塵世之煩,享神仙之樂,為嘉義勝蹟之冠。

舊嘉義八景之三 檜沼垂綸
所謂的「垂綸」,指的就是釣魚。也就是過去阿里山伐木業興盛時期的貯木池,目前已經填平。現址就是今日的文化中心一帶,貯木池面積達16000坪,過去由阿里山運出的檜木先泡在池子裡再加工,故嘉義人稱此貯木池為「杉池仔」,附近同時設有製材工廠,當年池旁遍植林木,濃蔭覆蓋,樹下垂釣別有一番風趣,故「檜沼垂綸」曾為嘉義市八景之一,詩人賴子清有云:「北沼垂竿趁嫩晴,枕流檜木眼前橫」。
名稱由來:日據時期阿里山鐵路建造完成後,闢貯木池,以浸貯木材,其中以檜木居多,故又名檜池。池四周植樹,濃蔭蔽天,清風徐來,檜香陣飄,垂釣林下,有太公垂釣渭水之樂,實一休閒勝地。

舊嘉義八景之四 公園雨霽
也就是如今的嘉義中山公園,建於清宣統2年(1910年),位在嘉義市區東側,所謂「公園雨霽」指的就是公園內柳綠花紅,澗水縈繞的長春景象。
公園內還保存著昔日林鐵的21號蒸汽火車頭,以及乾隆皇帝位表彰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之亂御筆所題的“福康安生祠”碑,當時也將古名諸羅的地名改為嘉義。
關於福康安生祠碑還有段有趣的歷史:乾隆53年 (1788)皇帝御製十座紀功碑石與龜座,以褒揚福康安之戰功,其中四座全刻滿文,四座全刻漢文,二座漢滿文合刻,而滿漢文合刻的,其中一座立於嘉義,其餘九座立於台南府城(赤崁樓內)。碑石及龜座都是在廈門雕刻完成,運抵台南府城港口卸貨時,其中一龜座不慎掉入港內,於是另以台灣本產的砂岩仿造,放置於嘉義。碑座經數次遷移,最後才安放到現址。(掉落港內的龜座於1911年被台南漁民撈起,目前供奉在台南保安宮)。
名稱由來:園中林木蒼翠,蓊蔚蔽天,丘陵起伏,澗水環迴,苔徑曲折,水石清幽,池亭水榭,布置有方,異木奇花,四時不謝,身臨其境,俗慮盡釋,尤以新雨初晴,碧空雲淨,喬木滿園,嬌翠欲滴,嫩草蒙茸,漲綠宛同流水,實清修卻塵勝境。

舊嘉義八景之五 林場風清
就是今天的嘉義市植物園,隸屬於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為熱帶經濟樹種之栽植試驗地,同時以母樹園之形態經營,栽植之樹木多屬人文特色的植物,如著名的桃花心木、黑板樹、巴西橡膠樹、肯氏南洋杉…等。
昔日嘉義八景-「林場風清」碑石在園內仍可見到。
詩人賴子清詩云:「地接公園景色優,森森夏木綠陰稠。椰林蔽日不知午,橡葉呼風彷似秋。兩袖盈攜涼習習,一天徒倚興悠悠。宦情我本清於水,解組歸來物外遊。」
名稱由來:遍植各種熱帶植物,樹群挺拔高聳,椰林蔽日,清風送涼,號林場風清。

舊嘉義八景之六 橡苑聽鶯
位於今日的埤子頭植物園,位在今天博愛路上博愛路橋旁,面積約4.6公頃,西元1908年設立,原本是橡膠樹之繁殖試驗苗圃地,隨時代的變遷,進而作為造林樹種與綠美化苗木培育之場所。94年4月22日正式對外開放啟用。
目前文化中心杉池與現在的埤子頭植物園被鐵路分隔,造成觀光遊憩路線受到阻隔,因此市政府已經向行政院爭取將台鐵民雄段至水上段的鐵路高架化,並且獲得同意補助一千萬元做細部規劃,預計在民國101年可以完成。
名稱由來:湖面廣可三四畝,湖畔茅屋參差,野竹上逼青霄,牙蕉、芒果樹、澤花等,風動波搖,冷冷幽麗,湖清荷直,迴環如帶。此湖深冬不涸,花之放,度臘乃盡,荷錢新舊相接,獨與梅菊爭奇,吐豔於北風凜冽之際。人在花香中,飄乎若出有而入無,蕩遺塵而特立也。

舊嘉義八景之七 鷺橋跨浪
這座橫跨八掌溪的橋樑,過去名為鷺橋,但已經被沖毀,今日新建橋樑稱之為「軍輝橋」。
根據記載,鷺橋長五百餘尺,高七丈餘,油漆白灰色,遠遠望去像是橫空而過的鷺鳥群,從八掌溪水面飛渡一般,故名「鷺橋」。每當大雨停歇,橋邊總會出現彩虹,由山上傾洩而下的溪水浪潮洶湧,彷如千軍萬馬。
詩人賴子清詩云:「八掌溪中架白橋,恍如鷺陣掠層霽。橫空老雁垂雙翅,跨浪長虹玉一條。利設無愁深淺水,濟人免去來去潮。若疑風鶴揚州去,只欠樓台月下簫。」
名稱由來:佇立橋上,俯仰天地,遠山潑墨,青浮眼簾,近水流淙,聲入耳鼓。若驟雨初晴,長虹斜掛,驚濤拍岸,濁浪滔天。及晴空萬里,斜山啣日,稻香蔗浪,雲影天光,疑維揚之飛鶴,闕明月之吹蕭。

舊嘉義八景之八 康樂暮鼓
也就是今日的中正公園所在地,位於國華街、民權路、忠義街及北榮街,四條道路所構成的中央位置,雖然面積不比嘉義(中山)公園,但因為建有戶外的露天舞台。許多明星歌手、樂團經常在這裡舉辦活動。
雖說景物已非當年,但這裡的功能性依舊。
名稱由來:原為諸羅山社公署所在地,清朝闢為外教場,日據時代為公會堂,光復後闢為康樂區,設圖書館、教育館、籃球場等,成為民眾休閒場所,每到黃昏,市民或休息或競技於此,熱鬧非凡。

 過去的生活物質享受雖然比不上今日,今天我們回頭看這些所謂的八景也不見得能體會有何稱頌之處,但前人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卻不下於今日物質生活優渥,但生活品質空乏的現代人,景觀本身並無太多奇特之處,貴在觀者內心的意境是否能夠超脫物外所見。
美與不美之間是見仁見智的,但自我深度的修養,卻可讓我們對於平淡無奇的生活事物多了一番不同的看法,所謂「一沙一世界」不也正是如此?
生活時代雖然不同,但前人的生活智慧和哲學卻仍適用於今日的我們,實地踏察的接觸更能讓我們貼近這些歷史軌跡,其實,我們所渴求的安定、滿足與快樂,都在一直我們身邊等待我們去發掘。
照片來源:歲月─嘉義寫真第一輯 嘉義市文化局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