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笑談台灣話 (4)

笑談台灣話 (4)

Spoken Taiwanese or Taiwanway

*四個字及四字以上請詳『台灣俗語的智慧』

英語除了舊文(15世紀古文) 外,都僅有單獨一種讀音但台語之美在於同一字有不同讀音,這點與日語同,『上司』讀成sian/ sihding sih-頂司〕。頂司管下司,下司管糞箕-層層管理」。但「上茄冬」『上車』『上』均讀成〔jiun〕。上之相對為『下』,「下雨」=落雨「頂港」(台灣北部)南部則叫「下港」〔e'gang〕。:『我是頂港的富豪,落來下港袂收租』。而日語單字唸法,與兩個字以上的詞唸音不同。松〔No〕、竹〔dI0k?〕、梅〔ba0〕,但,mts?'moto〕;'takeda〕;〔u meh ko〕。

通常一國()欲消滅另一國() 的文明,最殘忍的方法之一,就是消滅其文字與語言,使其無法傳承。如羅馬人之消滅馬雅(Maya) 人之高度文明,及西班牙人殖民者在16~19世紀之中、消滅南美洲之印地安人文化。

又如越南(舊稱安南)原本中國藩屬,中法戰爭後割讓給法國,一位天主教神父後來將越南語用羅馬注音方式,建立今日的越南文字,亦即保留其音,如越南語說「謝謝你 」為dzin 'kam un與台灣話真感恩幾乎相同另如越南地名之發音也近台語(漢學古音):越南Viet-namwat namSaigonsai gon-西貢;Hanoi ha'noi〕河內,台語讀成〔hoh'nue〕,可惜現在看到的僅是拉丁化的越南語,即有音無字

甲午戰爭前,即有外國傳教士來台傳教(尢以長老會),為配合台灣人的語言,他們學習台語並將其翻為羅馬注音,完成台語聖經的詎著,保存了台語發音,功不可沒。但有聖經的經文若用漢字去唸,就有點奇怪,如『天父』-教友念成t'in be-〕,『讚美』念成o'loh〕。

台北近郊有一地區叫天母,據說其命名來源是:當年美軍顧問團欲找塊地,興建軍官宿舍,看中了今天母一帶的土地,因不知地名,問了當地農民,他們回答:「聽嘸啦Oh, I got it, Tiahn Mou.” (好,知道了,叫天母) 美軍回答。如傳說屬實,這是台語轉成英語,再轉成北京話的例子之一。

外國傳教士常常先學好地方語言再傳教,效果甚佳。早期學Amoy(厦門話) 後改學國語。早期新生南路台大附近教會的傳教士講國語,而耕莘書院(為紀念田耕莘樞機主教)的神父們則學山東、河南腔的國語。

有一次在火車上與一位外國神父鄰座,我起先用國語問他『神父,您好。』他沒回應,繼續看他的聖經。我猜他大概聽不懂中 文,隔一下我用英文問,又下雨了有人說天氣是與人搭訕的最好題材他還是沒回應。沒多久,當我提高聲調(以為他重聽),再問: “I said it’s raining again.” 這回出乎我意料的是,他放下聖經,側著頭看我,並說了一句嚇我一跳,並令我至今難忘的台語:『〔siah,正〔dzian善」〔sien是艾=是啊,是道地台語,而正「善」更是台語之俚語,如譯成英語Yeah, it’s really boring.” 台語-「真正」=really, truly,「善」字有令人厭煩或稍微不悅或不耐煩之意。原來他是在某山區傳教,來台13年,其教徒大都只會台語。

Dr. Fowler在他所編的一本用字詞典中,若有特殊典故,他會强調某字詞發生時的歷史年代或背景。例如有句問話Where is Joshua?” 你可以不正面回答,也可以答 Am I my brother’s keeper?” (我又不是他的保姆。-即我不知道)- 本句源自聖經,但流傳至今

日據時期,雖極力推行鼓勵台灣人說日語,但效果不大。因日語也使用漢字,儘管發音有不同,大體上還讓人容易瞭解。但有些日文中的漢字並無原來的意思,很難望文生義,例如(未完)

Justin Lai  
                                           
10/26/2011于美國

11/11/2013增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