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張忠謀老了?還是政府蠢了?
新頭殼newtalk 2015.12.07 文/林介平
世界第一、台灣龍頭的晶圓代工廠台積電7日正式宣布,向政府申請赴中國南京投資設立12吋晶圓廠與設計服務中心。這不是台積電第1次赴中國設廠,卻象徵著台積電面對市場、中國資金、設廠成本等因素綜合考量後的策略性思考的轉變,台積電的動向標示著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的成功故事,可能加速在中國進行複製。
據研調機構IC Insights調查,英特爾(Intel)第2季營收119.46億美元,蟬連全球半導體龍頭寶座;三星(Samsung)仍居第2位,台積電第2季營收66.29億美元,位居第3。韓國的海力士(Hynix)排名第4,手機晶片廠高通(Qualcomm)排名第5,台灣的聯發科則排名第13。台積電與聯發科在全球激烈的市場資金與技術競爭中,得以持續居於優異的市場地位與獲利能力,無疑是台灣的驕傲。
20年來,當眾多的台灣電子廠商浮沉在毛利率只有3%、4%的經營困境時,台積電長期維持在40%的水準,台積電持續的發展先進技術與高獲利,非但在台灣培養了大量的高階技術人力,更讓數萬名員工的所得傲視同儕。
台積電內部估算,世界上每賣出一支低階智慧手機,就貢獻台積電4美元。每賣出一支中階智慧手機,貢獻台積電6美元。每賣出一支高階智慧手機,貢獻台積電9美元。
台積電20年前在上海松江所設的晶圓廠並不算成功,原因很多,但核心問題在於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策略成效遠不如預期。如今在聯發科積極爭取引進中資入股之際,台積電也決定赴中國投資設立先進的12吋晶圓廠,顯示今昔相比,中國政府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決心、市場的壓力與台灣本身的競爭條件都出現顯著的變化。
過去20年未積極考慮赴中國投資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雖然年歲已高,但掌握市場趨勢與推動研發方向的能力依然銳利如昔,日前他在馬英九總統視察的場合親自對馬表示,對台灣未來供電的穩定與環保政策的憂慮。與此同時,中國打造紅色供應鏈的企圖卻愈來愈急迫。
10月29日,北京微電子會議上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對著台灣半導體業者說,「商業是對等的,你不對中國半導體開放投資,我們只能去台灣挖人、台灣既然不讓我們投資,我們就禁止在台灣生產的產品在中國銷售。」雖然台灣半導體業者多數對趙偉國囂張的態度與狂妄的辭彙很不以為然,然而有業者表示,「這就是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霸氣,中國是專制政權,透過證券市場的高本益比,他們以金融手段、市場換技術等策略,爭取建立自己供應鏈的決心,3、5年內是不可能逆轉的。」
此所以,聯發科希望開放中資入股,讓中資持有一定比率的聯發科股權可以讓中國將聯發科視為「自己人」,以免中國運用對付高通的反壟斷法動輒處罰10億美元。
對台積電而言,雖然不能與聯發科的處境完全類比,但在高科技產業高度競爭的壓力下,也容不下絲毫差池。中國在政治指導經濟的大戰略下,要求高通入股中芯半導體,要求英特爾入股紫光集團旗下的展迅,目標固然是建立自己的半導體產業鏈,但意在言外的挑戰壓力自然落在聯發科與台積電身上。
中國集成電路發展綱要〈中國稱半導體為集成電路〉於2014年6月24日公布,並迅速成立1200億人民幣規模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中國宣稱,中央投資將帶動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的投入累計超過5000億人民幣,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反觀台灣,面對中國在半導體領域來勢洶洶的挑戰,非但沒有提出相關因應策略與措施,一年半來投資環境反而持續惡化;包括台灣兩大政黨對未來供電穩定性的承諾仍未讓包括台積電在內的廠商安心,產業界企盼的員工分紅遞延、課稅遲遲未能完成修法,財政部甚至因歲入不足打算賣出開發基金的台積電持股,部分團體抗爭台積電中科設廠案,地方政府仍因應無方,在在顯示台灣自我弱化的政治結構正持續敗壞台灣的未來。
如今,台積電終於下定決心前往中國投資12吋晶圓廠,這樣的決策不是張忠謀老了,而是我們的政府蠢了,民眾也許該愁了!
12/15/20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