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羅生門之原作與電影
【前言】:
每次碰到對問題看法或描述已發生過的事情時,那種大家各說各話,搞不清楚事情真相的新聞,電視主播都會說:「有如羅生門」,那到底什麼叫「羅生門」呢?
【小說作者】:芥川龍之介(1892-1927年)
號「澄江堂主人」,俳號「我鬼」,日本小說家。本姓新原,幼年即過繼於其舅父,改姓芥川。 芥川龍之介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寫了超過150篇小說。他的極短篇小說篇幅很短,取材新穎,情節新奇甚至詭異。作品關注社會醜惡現象,但很少直接評論,而僅以冷峻的文字和簡潔有力的語言來陳述,讓讀者深深感覺到其醜惡性,這使得他的小說即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又成為當時社會的縮影,其代表作品如《羅生門》和《竹林中》、《蜘蛛之絲》等已然成為經典之作,甚至翻譯為漢語,選入臺灣的高中國文課文。
1892年芥川龍之介生於東京,父親新原敏三在京橋區入船町8丁目,以販賣牛奶為生。他出生7個月後母親即患上精神病,他被送到母親的娘家撫養,後來過繼為舅舅的養子,遂改姓芥川。(芥川後來之患精神病是否傳自母親,仍有争議)
芥川一家鍾好文學與戲劇,充滿濃厚之江戶(東京)文人氣息,龍之介受此薰陶,故有深厚之文藝底蘊。1913年他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期間開始寫作。畢業後通過教授英文和作報紙編輯維持生計。1914年他發表了短篇小說《羅生門》,並未受到重視。
1916年芥川畢業,論文題為「William Morris研究」(註1),其成績位列同屆二十人中之第二名。他在《新思潮》雜誌發表短篇小說《鼻子》,夏目漱石(註2)讀到後非常讚賞,對他多方關懷。這段時間他也開始創作俳句。1918年他發表《地獄變》,講述了一個日本戰國時期的殘酷故事,通過畫師,畫師女兒等人的遭遇。反映了純粹的藝術和無辜的底層人民,受邪惡的統治者的摧殘。
【註-1】:William Morris (1834 – 1896):
英國紡織品設計師、詩人、翻譯家與社會運動活躍者。因熟諳藝術與工藝,他是促成英國傳統紡織藝術品,與製造方法的復活者。他的文學貢獻有助於創立現代浮世繪。另一方面他在英國早期社會運動中,也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註-2】: 俳句-日本古典短詩,由17字音組成,原稱俳諧(也寫為誹諧)。日本最初的俳句出現於《古今和歌集》(收有“俳諧歌”58首),至江戶時代(1600年-1867年)則有從“俳諧連歌”產生的俳句、連句、俳文等。
【註-3】:夏目漱石(1867年-1916年)本名夏目金之助(なつめ きんのすけ),日本作家、評論家、英文學者,中文根底極佳,1889年畢業於東京大學英文系,1905年的作品《我是猫》令他一舉成名。。比芥川長壽一點的短命作家(short-lived
writer)
2004年11月以前發行的日元1000元紙幣上的夏目漱石之頭像
(夏目曾拒絕政府頒授文學博士學位,死後家屬捐贈其腦部與胃氣官給東京大學,作醫學研究)
1921年芥川龍之介作為大阪每日新聞報社的記者前往中國四個月,這次任務非常繁重。在任務的壓力和自身壓抑作用下,他染上了多種疾病,一生為胃腸病、痔瘡、神經衰弱、失眠症所苦。回到日本後,1922年他發表了《竹林中》,與Ambrose Bierce(註4) 的《月光小路》結構類似,都是在一件案子的調查採集的各方的證詞與說法。
不同的是《月光小路》最後澄清了事實,而《竹林中》中各方的證詞,某些地方重合卻又有很大矛盾(controversy),但是又都能自圓其說。整個作品瀰漫著壓抑,徬徨,不定向的氣氛。這反應了作者本人迷茫的思想。自此以後,由於病情惡化,芥川龍之介常出現幻覺,當時的社會形式也右傾,沒有言論自由。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壓抑,如《河童》。
【註4】Ambrose
Gwinnett Bierce (1842 –1914) -綽號『尖酸刻薄的比爾士-Bitter Bierce』。社論作者、新聞記者、短篇小說家、寓言家、諷刺作家 (satirist) 。寫作風格包括突然開始(abrupt beginning) 、黑暗影像(dark imagery) 、模糊的時間(vague references to time) 、有限的描述(limited descriptions) 、不可能的事件、對人性諷刺的描寫和戰爭的主題等。
羅生門 (小說)
《羅生門》(日語:羅生門/らしょうもん Rashomon),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1915年11月發表於雜誌《帝國文學》上。故事是引用古典民間文學《今昔物語》中「羅城門登上層見死人盜人語第十八」的部分情節,加上作者的想像完成的。
【故事背景地】
羅生門在日文漢字中是「羅城門」之誤寫,原來的意義是「京城門」,指的是7世紀日本皇都所在平城京及平安京的首都城的正門,後來日本皇室衰落,天災內亂頻仍,羅城門因年久失修,成為一個殘破不堪的城門,也正是這篇小說的背景地點。(按:日語「城」讀成じよう(ziou),但讀成しょう(show), 則漢字只能寫成「生」)
【原故事大綱】
平安時代後期有一位被主人解僱的賤民,傍晚在「羅生門」城樓,考慮是否要偷竊維生或是充滿道德地餓死。他看見一個老太婆正在拔取,城樓上一具無名屍的長髮,準備編織成假髮變賣換錢。賤民便出面抓住這個老太婆,責問她褻瀆屍體的行為。老太婆辯稱這個死人生前把蛇肉假裝成魚肉騙人維生,並認為「自己也是為了維生才拔掉死人的頭髮」。這位饑腸轆轆的賤民聽到這些話,心中一念,「大家都想求生存不是嗎?」,轉眼間變成強盜,他打昏了老太婆,剝去她身上可以變賣的衣服,趁著天黑逃離現場。整個故事以「羅生門」的特殊場景,描寫充滿自私的人性,同時反映出人性的醜惡的一面。(但以上這些並非後人所熟知的『羅生門』)。
【衍生出作品】
1950年有「鬼才」導演之稱的黑澤明所拍攝,並贏得1951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電影《羅生門》,其實是根據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及另外一部小說《竹林中》改編,將其二劇情和主題融為一部電影。以後電影的『羅生門』情節更為著名,與被人們所傳誦,任何「各說各話,撲朔迷離」的情節概稱為『羅生門』。
【電影劇情】-劇本由黑澤明、橋本忍兩人改編
三天前樵夫進山去砍柴,在草叢間見到一頂女帽與一頂武士帽,旁邊有一具武士屍體,嚇得他趕緊去報官。差役抓住了殺死武士的強盜,在公堂上強盜承認因見武士妻子美貌而起了賊心,並強暴了她。他說由於武士妻子堅決要他倆決鬥,在決鬥了23回後,他殺死了武士,但其妻卻逃走了;他以此誇耀自己武藝高強。武士妻子的供詞卻說她受到強盜侮辱後,撲到丈夫身上哭訴,而其夫卻鄙視地看著她,毫無憐惜之意。因此她悲傷地昏了過去,手中所持的短刀因而誤刺武士。這時公堂上讓女巫將武士的靈魂招來審問,武士卻說其妻唆使強盜殺他,使他感到十分絕望,便拿起妻子留下的短刀自殺
而目睹真相的樵夫其實看到強盜與武士兩人的決鬥,卻害怕惹上麻煩而不敢在官府說出真相。事實上在妻子被玷污後,武士竟嫌棄妻子,原先想將武士的妻子佔為己有的強盜見此狀便覺索然無味,武士妻子見兩人皆不願為了自己而戰,感到沒面子進而挑撥離間,故強盜在胡亂的打鬥中僥倖殺死武士,乞丐、樵夫和和尚三人正談至尾聲時,忽然聽到嬰兒哭聲。乞丐首先找到被遺棄的嬰兒,立即剝去棄嬰的外衣打算變賣,卻被樵夫阻止。
乞丐便說人們都是很自私的,包括樵夫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乞丐質疑案件中鑲滿珠寶的短刀不知去向,猜中了是樵夫因為貪婪,在案發後私下偷走了武士妻子的名貴短刀,所以才不敢向官府說出事件的真相。最終乞丐還是搶走了孩子的衣服,樵夫想去抱孩子,和尚誤以為他還想剝去孩子的貼身衣裳,引起了爭吵。最後樵夫說:「我已有六個孩子,不在乎養第七個孩子,讓我領養吧!」和尚這才知道自己誤會了他的好意,將孩子交給了他。原本因人性自私邪惡而萬念俱灰的和尚,終仍相信世界上還是存在值得相信的人。此時滂沱大雨終於停止,夕陽照著樵夫離去的背影。
【電影角色】-四位突出的角色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多襄丸
|
在京都聲名狼藉的盜賊。好女色,被真砂的美貌和性情吸引,因此襲擊了金澤夫婦。
|
|||
金澤武弘
|
旅行的武士,被多襄丸巧言帶到深山裡,後被殺。
|
|||
真砂
|
金澤的妻子。乍一看老實貞淑,但內心性情激烈。(very passionate)
|
|||
樵夫
|
金澤遺體的第一發現者。
|
|||
|
||||
三船敏郎
拍攝製作人員
中為黑澤明
【影片的藝術特色】:
影片《羅生門》是一部黑白電影,其中並沒有應用什麼高科技技術、CG特技等。它描述的是當時社會人們的自私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不信任的一種極不和諧的人際關係。整個故事都以黑灰色調為基礎,表現出一種嚴肅、神秘而又凄涼的氛圍。
1927年芥川龍之介繼續寫作隨想集《侏儒的話》,作品短小精悍,每段只有一兩句話,但意味深長。7月24日因「恍惚的不安」仰藥自殺身亡。他是明治維新後接受英國文學教育最成功的文學家,迄今『芥川文學獎』仍為日本最高榮譽。其作品含creative writing (創作),頗能被西方讀者接受,與美國偵探小說鼻祖-Allan Po(愛倫坡)不同的是,故事主題除了懸念(suspense)外,另在探討人性 (human nature)
、自私自利 (egoism
& self-interest) 與自我辯護 (self-defense)
等方面亦頗多著墨,彰顯出法庭上的攻防,也因此日本東京帝大的外文系亦因他而揚名國際。
又芥川的寫作風格受16-17世紀英國作家莎士比亞及Christopher
Marlowe(註5)之影响,喜歡把過去或未來生的數度空間扯在一起。如在Dr.
Faustus悲劇故事中,一個人出賣靈魂給魔鬼以求權力與知識。而在羅生門中,作者安排死者的原告還魂與現存的被告對刑案對簿公庭,各為自己辯護,有異曲同工之妙,也給予讀者更多想像空間。
【註5】: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
對莎翁影極大的伊麗莎白時代的悲劇作家(Elizabethan Tragedian)、詩人等
Christopher
Marlowe &The Tragical History of the Life and Death of Doctor Faustus是劇作家馬洛,根據浮士德傳說改編的戲劇作品。劇中大學者浮士德和魔鬼訂約,二十四年內魔鬼必須聽浮士德的話,達成他任何願望,但是二十四年後,浮士德必須永遠跟魔鬼到地獄去。本劇以最後一幕浮士德被帶走之前時間的逼近及他的懊悔最為著名。
以上參考、取材自網路與百科全書
Christopher Marlowe
【個人看法】:
1.
原作者芥川及前輩夏目兩人均為東京大學英文系高材生與校友,後者比前者早生25年。兩位在文學上的成就在日本全盤西化-明治維新不久之後,而芥川能迅速吸收英國文學,並將其溶入日本故事中,並把人性的醜陋生動地描寫出來,實屬難得。而夏目欣賞晚輩才華,並予推崇更為不易,他們沒有中國人所謂的『文人相輕』之『忌才與排斥』觀念。
在台灣,師大英語系的校友,互相照顧,三個人「一派」,台大外文系校友則三個人有「四派」?! How do you like it?
2.
日本人把大文豪之肖像印在其仟元的紙幣上,顯見其對文學的重視遠勝美國人。我們可以看到馬克吐溫、霍桑、或棒球員Babe Ruth的畫像印在郵票而已,但未在鈔票上看到,除了Benjamin Franklin外。今日中國作家-莫言獲頒諾貝爾獎,但尚未看到其像印在人民幣上面取代毛澤東之像,可見中國對文學家之崇敬不及日本人。
3.
芥川與夏目兩人皆患腸胃病失眠症,也享壽不長,是否描寫人性作家(creative writer)皆短命?但美國作家如海明威、愛倫坡(Allan Poe) 等人並無患此症(酗酒習慣則有)。
4.
東方電影或導演能獲好來塢重視或接受者不多,日本黑澤明是例外,有人批評他迎合西方觀眾;也有人認為他的思維卻能被西方接受。
5.
台灣人民間有所謂『觀落陰』的迷信,即陽間活人到陰府找亡魂『聊天』。如英國人16世紀有浮士德的戲劇,遲至20世紀,日本人才有「羅生門」的小說,可惜台灣類似超越時間隧道,虛擬式(virtual) 隔空、隔世交談的文學,迄無創作問世。故友王禎和同學,曾致力台灣民俗文學研究,也成功地寫了『嫁妝一牛車』後,可惜英才早逝,壯志未酬。其他台大外文系學長,如王文興、李歐梵、陳秀美(若曦) 、白先勇等人亦無類似作品。有人認為活人的人性都寫不完,豈有餘暇顧及死人?
6.
文學家揭發、描述人性的本能與醜陋的一面已屬不易,以諷刺風格(in satirical style) 寫出更難。而陰魂與活人,對簿公堂,當事人各執一詞,更是精彩與獨特(unique) 。
Justin
Lai (賴正雄) 編輯/評論
10/26/20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