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台灣蓬山八番社的社群關係

台灣蓬山八番社的社群關係

「台灣原住民分布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台灣原住民分布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1社群關係 
    綜觀中部蓬山八社的社群關係,牽涉自清代統治以來,大安、房裡、吞霄等溪流域間各社關係的演變。從康熙三十八年吞霄社的抗官事件,到雍正九年的大甲西社林
武力事變,引起中部平埔族大動亂。面對漢人移墾、拓墾的壓力,官方與平埔土著各社群的互動,來看蓬山八社之間社與社的發展。
 
    康熙三十八年吞霄社抗官事件,平埔族岸裡大社當時並未歸順清廷,為了區區少許布匹、糖、菸、銀而出兵助清,這一次的出兵,注定台灣的原有土著走上衰退的命運。由契約文書中康熙三十八年通霄社眾番人甘願交換書可看出,事變後的吞霄社受到重創,勢力衰退。事件後二十年吞霄社社人有的逃亡內山地區居住,生活險惡,立契約後漢人讓吞霄社社民回來原居地。雖然這一次是單一事件與鄰近各社並無關連,
但這次事件助清軍的還有南部西拉雅族的蕭壟社、麻豆社、目加溜灣社及新港社,和鄰近道卡斯族居地的岸裡社。清廷利用台灣的原住民以番制番,雖然非常的成功,但相反的在平埔族各番社產生了一致團結力量。基於同是原住土著的關係結合成平埔族的另一股力量。雍正九年時大甲西社引發的中部平埔番社大動亂,當時蓬山八社全部參加,各社激烈的武裝對抗。整個台灣西半部平埔族各社的總動員,勢力的大聯合,抵抗朝廷。 

「台灣原住民番社」的圖片搜尋結果
 
    雖然吞霄社事件距大甲西社事變只有短短的三十二年,雖然當時吞霄社受創非常的嚴重,亦參加大甲西社事變,由此可看出吞霄社與大甲西社兩社之間絕對有番親關係存在,而其他各社也是有相同的關係。從大甲西社的契約文書也有訊息可循,大甲頂店社與日南社、雙寮社、日北社、房裡社、大甲東社等之間都有互動的關係。站在一個族群的觀點來說,在歷史上若是不同族群的戰爭,第三個族群少有參與。蓬山八社在道光年間各社群開始有了內部遷移。而方向是一致的由南向東北方向遷居。遷居的原因或許很多種,最基本的因素應是獵場的消失、土地的流失及生活的困苦,以致於需要去找尋教室合居住的地方。蓬山地區,社與社之間的通婚比例非常的高,吞霄社莫姓與貓盂社盂姓,吞霄社與苑裡社潘姓,吞霄社與日北社、日南社張姓之間互有通婚,吞霄社與貓閣社之間都有番親關係。
 
    在蓬山八社各社之間,若一社有與其他族群產生紛爭時,其他的社群會群起支援,但這種支持又分成早期與晚期略有不同。蓬山八社與貓閣社之間的認同程度,高過於新港後壟等社。目前的貓閣社族人較認同他們與蓬山八社的關係,相反的對後壟地區的認同便很低。貓閣社的親疏與南邊較為密切,或許因為早期受限於後壟溪阻隔有很大的關係。
 
    雖然各社之間土地領域非常鮮明,對自己的稱呼只有社沒有族的稱謂,在史前極有可能因蓬山八社地區,沒有強而有力的領導人整合各社群。縱然他們只有社的存在,而其最基本的形式要件,有和現在漢人社會相當的情形,由一個大家族分出成為好幾個支族,而各支族的土地財產,是分支家族的獨立財產,與宗親會並無關係。他們的傳統有如漢人的宗親會一般,因無文字的記載連貫,年代久遠之後社與社之間的關係因而疏遠,從每個設所得的資料看出,這一社與另一社的有番親關係存在,也許是通婚關係,若是宗族關係其形成的情形錯綜複雜,須待長遠的時間投入,才有更具體的結論。

2)現況 
    蓬山八社從當年郁永河採硫(1697)經過3百年漢文化的洗禮之後,平埔足跡只剩下片
段痕跡。 


    
「台灣原住民分布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由最北的吞宵社談起。吞宵社族人目前散居各處,主要以平元里發展為主。漢化後的姓氏有蘇、莫、張、凍、呂、鐘、葛等,這些姓氏其中以莫姓的族群意識最高,還記得他們是平埔族的後裔及祖先來自何處。現在的平元里番社以蘇姓為主、莫姓次之,雖有社名、但有名無實,其風俗、祭儀已無存,完全漢化了,只能從耆老口述中得到片段的資料。
 
    苑裡社(即蓬山社)老部落已經不存在,變成漢人的街庄。現在苑裡社的新番社位於苑裡鎮東北方向苑坑里3鄰番社,主要平埔族人姓潘;現在只剩4戶,其他族人散居散居全台各地及埔里鎮房裡里。苑坑番社有鄭、沈、鐘等姓,其祖先早年多入贅潘姓,而居留在番社至今。苑坑番社,在蓬山八社裡,保持最完整,故地權還是由潘氏管理。又自古即無土地分割、房屋無法改建,保持這百年來的風貌。 

「台灣霧社事件」的圖片搜尋結果 「台灣霧社事件」的圖片搜尋結果
 
    貓盂社的老番社位居苑裡鎮中正里枕頭山山腰,現在地址已無存,只剩一棵老刺桐樹,是貓盂社唯一的見證,後裔已散居他處。中正里以潘姓、蕭姓為主,部份族人於清乾隆早期遷入通宵鎮福興里,散居目前的福興十坑,和粵籍混居不易查解。
 
    日北社的老舊社位於社苓里的虎尾寮,現在只有墓場一片;社民主要的分佈以苗栗山腳里交界起延線以西至以前的青埔里一帶為主。日北社在蓬山八社早期的社地範圍最廣,達五鄉鎮,主要以丘陵地為主。清中期又有崁頂社、苑苓里大埔社和三義鄉捌仔湖入櫃番社,另外還有銅鑼鄉的竹圍番仔寮。道光年間部份族人遷徙至埔里建立日北社,從嘉慶、道光兩時期,日北社即分成兩支在內部游走,現在日北社人大都歸鄭、載、陳、林等姓,日據初期舊社、青埔一帶還有 100 多人,後來逃往三義、大湖內山方向。
 
「台灣霧社事件」的圖片搜尋結果

    清末崁頂社人散居山柑坑和社坑兩山谷。後來不知流落何方。
    房裡社族人於道光年間遷徙至埔里目前的房裡社,主要還是以潘姓為主,部分族人現居在客庄里及海岸里。清朝時有少數族人遷徙在大湖、獅潭、東勢等,以房姓為主。 
    雙寮社於道光年間的埔里大遷徙,以潘姓及朱姓為主,目前潘姓居房裡埔里社,朱姓居蜈蜙里。他們知道自己的祖先來自大甲的雙寮,也曾回來尋親,只因雙寮的改變太大了,原本有上下寮,現在只有土地公一座,其餘就是水田一平,無根可尋。加上現在西濱公路的開通,破壞的更嚴重。東方的東勢社和西方的西勢社,其族人更是少數,更西邊古時的溫仔寮也消失無蹤。雙寮的平埔足跡已消失不復見。 

「台灣霧社事件」的圖片搜尋結果

被日軍屠殺的原住民
 
   日南社位於日南庄的西南方,三百公尺處,現在的平埔後裔,以林姓為最大姓。
邱、曾、陳、郭等都有,散居於香春里、太白里、幸福里等。日南社的舊社地保持也還很完整,少部分房子有改建,牽田的廣場「舞場」還存在。南邊有舊台一線的番社橋。日南社林姓的由來應是早期和林成祖大墾戶有接觸的關係(由林氏族人的告知,日本人來時才使用林姓)。與日南庄各姓都有親戚關係,現在的日南社後裔知道他們不是漢人,但又不知祖先從何而來。
 
    大甲西社德化社族人的分佈主要以大安鄉和大甲鎮為主,蕭姓分佈在大安鄉、南埔村,薛姓分佈在松雅村、白姓分佈在義和里、江南里,浦姓分佈在庄尾里、潘姓分佈在中山路林大安溪。蓬山八社與大甲西社平埔後裔有的還有流傳著祖源。目前聚落較為完整屬於大安溪提防傍的潘姓較清楚。是目前平埔研究田調的最佳地點。

「台灣原住民分布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台灣原住民分布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大甲東社以陳、葉兩姓為主,大甲東古時內部部分為內社與外社,外社屬大東村
番仔田,又名前湖,內社位於中山村番社及后湖部分。葉姓在仔村的虎尾寮,東社已看不出有平埔族的氣息,目前人口零散,聚落不清楚,很難找出平埔族人。
 
    綜觀蓬山八社此時現況,平埔族人的語言只有單字幾句,如太太(牽手)、吃飯(安曼)、熱鬧(做戲)、父親(阿丈)、母親(阿依-中部仍保存使用)、祖母、祖先(阿巫)、苗栗(貓狸)。祖靈祭祀已經融入在漢文化裡,只有少部分習俗有一點差異,各社族群意識非常薄弱。談不上族群一詞。 


11/27/20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