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懷舊系列之二
二、嘉義市有名的舊街道:
日人擴建嘉義市後有三條路最有名,當然最近拓寬後就不一樣:
a. 大通-今中山路火車站到中山公園,此路的特色,鄰北辦公處(含華銀、彰銀、台銀)與商店都有,南邊則大都為店鋪,因此自古至今中山路的地價南邊貴於北邊,全市最貴地段為中山路與國華街交口之西南邊。光復後整條街道,凹凸不平,有寬有窄。許世賢任市長期間加以拓寬,並整治下水道,不拿回扣地重修路面,故她在競選市長連任時的口號之一是,「再給我機會,我再造另一條像中山路那麼好的路!」,台下支持她的選民齊聲叫好。中山路另一特色為,地方選舉最後的一個晚上的『兵家必爭之地』,一般選舉隊伍從火車站出發東行,最吸引人潮與最夯的地段,是從民生北路與中央噴水之間,尤其是過了國華街,到噴水鷄肉飯處,鞭炮聲不斷,兩邊人山人海。許世賢競選隊伍首創,一直繞著圓環不離開,而使另一競選隊伍進不來,後來國民黨政府學會了,任何隊伍都不能繞著圓環行進。中山路自圓環至中山公園,因多是辦公塲所,商機沒有前段佳,人潮較少。
b. 二通:即中正路,從啓明路起至火車站。沒有大通寬,但舊時擁擠路段較多。從和平路起至吳凰北路這一段屬於東市(內市) 塲商圈,自午7-12時人潮多。另一段至光華路口也是,人潮少一點,最後一段到火車站比較不會人擠人。二個段路有一特色-小型百貨多,尤其很多專售女兒出嫁的嫁妝品。有趣的是中正路從光彩街至光華路口的一小段是專賣『老嫁妝』-即男女過世後入木-(即進棺木) (台語又叫大厝) 時要穿的「壽衣」及其他用品。另東市塲新鮮或現宰的漁類聞名遠近。近火車站這一段都屬「文市」-比較斯文,不必叫囂、叫賣的店鋪。有不少從前叫『販仔間』-即便宜客棧。目前中正路已大部沒落,要想恢復昔日繁華,希望不大。尤其路面狹窄,又是單行道,路邊停車位極少,雖有幾位市長在全路重要路段舖設高級地磚,仍無法吸引流失的顧客群,真是欲振乏力,看來過去二通的繁華只能當回憶。
c. 三通:今民族路,從啓明路到今嘉雄陸橋。經拓寬後,交通量不在中山路之下,尤其幾乎整條路都是車輛,往東一直通到市郊蘭潭、仁義潭、番路、至半天岩止,可以是最長的大道。從噴水圓環至垂楊路口是嘉義有名的『文化商圈』,其形成時間約為1960年代,其時還沒有台北的「北投夜市」或台中的「逢甲夜市」,可惜歷屆縣市長無法吸引外地人口來投資而本市人口又因找不到工作而持續外流。
從前嘉義市大道大都是東西向較多,至於垂楊路、民生北路與興業路,則是最近幾年才擴建完成。若照古早的命名法,垂楊路應叫四通,興業路叫五通,林森路叫六通,民權路則叫七通,條條大路通「車站」,而博愛路雖也屬東西向,却是後車站的主要通道,這是日人當初歸劃市區主要的構想之一。至於以前就有的南北向的主道路,如仁愛路、民生南北路、文化路、忠孝路、啓明路以及後來的吳鳳路由北起林森西路到軍輝橋北端,是嘉義市原市界,後再過八掌溪均屬嘉義市。吳鳳路以垂楊路分南北,路寬30米,過了林森東路右轉入忠孝路成為50米-90米,左通往民雄。後來西區闢建的世賢路50-90米由西北到東南,接吳鳳北路屬西區的外環大道。
*另外,嘉義市與其他縣市一樣,中山、中正、民族、民權、民生……等,在東區有一條小街原名叫「太平街」南自垂楊路北達林森東路,這是光復後的命名,本省同胞沒有意見,但一些外省仔(大陸籍) 却十分感冒「太平街」這個名稱,有一天幾位外省朋友,到市公所找承辦人員理論,並堅決要求改「太平」兩這亇名字。原來這些是上海人,他們「街」唸成「間」,有一位老鄉住家門牌號碼是「太平街174號」,有人問他地址時,他都不情願地說出來:我住在『太平「間」「已經死好」! 為順應民情,市公所改它為「安和街」,迄今無人抗議。
*嘉義縣內也有些地名因俗氣或不雅而改名,如阿里山的「奮起湖」原名叫「糞箕湖」,因湖狀似糞箕,只是寫起來不雅,但較自然。鹿滿原叫「鹿蔴產」,鹿草原名是「鹿仔草」,又如六脚鄉有一所國中不叫「六脚」國中,而改為「六嘉」。又如朴子原名叫「朴(樸)仔脚」,民雄鄉有一村名叫「火燒庒」改為「好收村」。布袋原名叫「布袋嘴」,因布袋嘴形如一只蔴袋,同一馬蹄形或U字型,繞一圈又回到出發點,又美國LA機塲也是U字型。
另外,有些街名消失,如從中山路與林森交口起點的中山路,往西到現新民路口,從前叫「信義路」,此路段現延伸為中山路。如前述,「沿河路」因垂楊路的加蓋消失了,另外市郊的「內甕」等好幾個村也因仁義潭的建成,全村淹沒潭底。原嘉中光彩街大門往北行的全部眷村如「復國新村」、「啓明新村」等全部剷平,現成為棒球場的停車塲。以前的山仔頂只有區名,如長竹里、蘆厝等,現在則有大、小雅路、蘭潭路、金龍街等街名。
《朋友,希望您也提供一些新舊街名的回憶》。
Justin La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