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知識份子的悲歌-
如何看翁啟惠案?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不論辭職獲不獲准,院長之職已是過去式,一個自陷於產官學糾葛利益泥淖中的人,已失去絕對的社會崇隆高度,成為台灣甚至世界學術與生技之恥,就算返國道歉也為時已晚。
中央研究院是台灣學術研究最高殿堂,一如耶路撒冷是宗教最潔淨的聖殿般絕不可褻瀆,學界在追求學位與教授升等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出席研討會、發表論文、爭取輔助或獎學金,中研院就是仰之彌高的標竿。因此中研院院長何等神聖與崇高,前故院長胡適的高風亮節亦宛如暗夜中的一盞明燈,照亮每一位學術研究者在求知解惑過程中的寂寞坎途。如今翁啟惠玷污了皇后的貞操,真讓人情何以堪?。
翁啟惠在中研院管轄31個研究所、265位院士,指導過的學生及博士後研究人員逾三百人,迄今已發表超過700篇學術論文,100項以上專利,並出版4本有關酵素有機合成與化學生物方面的參考書,成就斐然。院士囊括聲譽卓著的楊振寧、許倬雲、李歐梵、王德威……等國際頂尖學者。
翁啟惠原處於社會階級的最高峰,擁有最大的權力與最多的資源。一如米爾斯(C. Wright Mills)在《權力菁英》(The Power Elite)中描述的: 「他們掌控現代社會最主要的階層與機構,他們經營大企業,主導國家運作機制並享有其特權,指揮軍事體制。在社會結構中,他們是策略層面的號令者,其地位也正是權力、財富與名聲的核心。」
菁英(elite)意指「卓越的、高貴的、出類拔萃的」是「最好中的最好」(the best of the best),更何況集學術權威科技權威於一身的翁啟惠,更是菁英中的菁英,the top of the best of the best,他是擁有奪諾貝爾獎聲望的高級知識份子中的超卓越菁英。這也是為何當年台灣為他修法特允許雙重國籍禮聘回國的原由,但他已失去了菁英的高貴、知識份子的風骨以及中央研究院長的典範。
2009年6月10日翁啟惠於「余紀忠講座」(中國時報創辦人) 時說道:
「在一個價值分歧多元的時代,社會大眾總是對知識分子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挺身而出,發揮社會良知,因為學者是社會成員中擁有最多專業知識的人,也應該最能從公共利益的角度思考國家方向。學者的專業知識,使他們的判斷具有權威性,而其公益角度,則使他們的建言具有公正客觀的性質,學術研究因此擔負著引領政策走向與形塑社會議題的責任」
什麼是知識份子?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認為「從事批評和維持批判立場是知識份子生命重大的面向」。
愛德華‧希爾思(Edward Shils)在《知識份子與當權者》中亦指出:知識份子「始終必須與教會、國家和政黨,以及商人與軍人們做鬥爭,這些組織和人一直力圖招納他們為其服務,如果他們不屈從於誘惑和威脅,便箝制他們的言行,乃至懲罰他們。當前的情況與過去相似,知識份子的職責也仍然相同:那便是服務於他們所發現和確立的準則,並在不放棄他們正業的情況下,找到一條參與凱撒之事的道路。」
愛德華‧希爾思(Edward Shils)在《知識份子與當權者》中亦指出:知識份子「始終必須與教會、國家和政黨,以及商人與軍人們做鬥爭,這些組織和人一直力圖招納他們為其服務,如果他們不屈從於誘惑和威脅,便箝制他們的言行,乃至懲罰他們。當前的情況與過去相似,知識份子的職責也仍然相同:那便是服務於他們所發現和確立的準則,並在不放棄他們正業的情況下,找到一條參與凱撒之事的道路。」
薩依德強調知識份子要對權勢說真話,絕非依附權勢,成為政治共同體。
可悲的是,翁啟惠沒有扮演好「異議者」或「批判者」的角色,參與凱撒之事卻亂了分寸。他政商關係緊密、女兒浩鼎股票來源不清,還可能涉嫌內線交易、贈與逃漏稅,甚至以女兒人頭戶買賣股票。在眾起疑竇間,他滯美不歸傳真辭職成為落跑院長更是貽笑大方。
在儒家哲學價值觀中翁啟惠也失了君子之風。孔子有言:「君子食無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儒者好學仁為首,生活中的富貴貧賤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仁德的謹言慎行,不論在什麼樣的情境下,都要以正道的胸懷來面對世事,這就是儒者對於一個正人君子人格的要求。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翁啟惠首次辯解女兒購買浩鼎股票是「因阿姨乳癌去世而願支持乳癌研究」,不但對乳癌患者不敬,更是用來掩飾私相授受的荒唐話。依「美國法律」贈與女兒股票的事後諸葛,也讓人驚覺到,擁有雙重國籍的翁啟惠,不論台灣如何禮遇,美其名棄高薪高利回國貢獻的中研院長,原來只是功利主義的正港(真正的)美國人。
在余紀忠講座上,翁啟惠另一段話,對照今日窘境大有玄機:「考慮台灣產業的現況,我認為應強化價值鏈(value chain)中的轉譯研究,向前銜接優質基礎研究、向後攻佔商業化的機會。」
這是為何中研院院長可以坐在辦公室裡下單買賣股票的原因,就為了要時時攻佔商業化機會。說翁啟惠輕慢無知不如說是位高權重掉以輕心,集「產官學」三千寵愛於一身的前翁院長,實在太肆無忌憚了。
他在2008年6月台大畢業典禮時曾致詞:「30年後,假如各位回到這裡,回想你做了些什麼事,或許你會發現,除了在專業上有些貢獻外,你對世界上許多不公平的事,及與你不同意見及背景的人相處的過程,都會有新的認識。」諷刺的是:才八年,大家便都有了荒誕的新認識。
台灣歷經李登輝的黑金政權、陳水扁的貪腐敗德、馬英九的軟弱無能,耳濡目染,百姓們的道德良知早已泯滅,豪門爭產、近親相殺、當街割喉、縱火泄憤……每天輪番上演,蔣經國時代的純樸美好一去不返,連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中研院院長、五院之首,台灣道德倫理知識教育的最高一道防線也潰堤,請問新政府又該怎樣漫漫重建?
小燈泡事件揭露了一個虛假平和的社會假象,翁啟惠事件則戳破了國王最後一件新衣,知識份子能不痛苦哀鳴嗎?
*作者:楊曼芬:
為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澳門城市大學客座講學教授,知名文化評論人、性別研究專家。2015年最新著作《矛盾的愉悅——1943-1952張愛玲上海關鍵十年揭祕》。(更多作者訊息,請上「小曼i日誌粉絲團」、「楊曼芬的微博」。
04/14/2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