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

書評:『幸福時光與危險邊際』

書評:『幸福時光與危險邊際』


韓國近年的崛起,除了知名品牌打入國際市場以外,文化產品如戲劇、流行音樂,表現也很亮眼。韓國書籍已經悄悄攻進了台灣書市,去年版權交易有明顯成長,市場接受度也很高。在這樣的背景裡,韓國「國民作家」孔枝泳的作品被引介來台,去年是關於性侵題材的《熔爐》,今年則是關於死刑題材的《我們的幸福時光》。

在前往對談會場的路上,我領教了台北的交通有多糟。整個城市像一個巨型果凍一樣,承德路塞了一路,信義路又塞了一路。那鬱悶凝滯的狀態,很像與韓國對比之下的台灣。孔枝泳的小說挑戰沈重的題材、引領讀者去思考,銷售量是三十萬本、五十萬本,並且透過翻譯,外銷到其他國家。在台灣,只有藝人、明星的書能夠賣成那樣,國家沒有文化政策外銷無望,至今只有吳明益的小說在個別版權經理人的努力下突圍。大家都像被封在果凍裡一樣,渾身黏膩,施展不開。

羅勃白朗寧(Robert Browning)曾經說,作家感興趣的是「一件事的危險邊際」,例如「誠實的小偷,心軟的兇手,迷信的無神論者」。孔枝泳的《我們的幸福時光》,就從這樣的「危險邊際」著手。主角是一個家境優渥但是心裡藏著秘密的大學教授,一直企圖自殺。她去探望的死囚,則是自小境遇悲慘,終於訓練自己習慣了暴力與殘忍。
——哪裡來的幸福時光呢?當這兩個天涯淪落人,終於決定放下武裝、互相傾吐心事的時候。

在台北國際書展的藍沙龍,孔枝泳緩緩訴說寫作的起點。她面對自己的人生困頓,想要下筆討論生死的問題,所以創造了一個想死的人與一個被迫要死的人。為了寫此書,她去訪談死刑犯人時常常哭。有一天,一位死刑犯人寫信來,感謝她的眼淚。「有朋友一同哭泣的他,是幸福之人。能擁有為他哭泣之心的我,是幸福之人。我們的幸福時光……」。

在小說裡,啟動這個幸福時刻的,是一位修女。她基於宗教情懷,毫不保留的付出。修女投注的情感像是黏著劑,大學教授與死刑犯人都被修女感動,而慢慢卸除武裝,柔軟地說出心底話。

孔枝泳的小說勾出許多我自己的經驗,因為過去幾年裡,我也和許多死刑犯人通信或見面。台灣的相關規定比韓國緊縮,例如最近逐漸受到矚目的鄭性澤,入獄十年來,從來沒有與母親直接見面,都是透過電視。不久前,經過立委鄭麗君的協助,兩人才終於有機會面對面。至親尚且如此,其他人更不可能有機會深刻地談話。而過年前,鄭性澤的律師才莫名其妙地被台中看守所擋在門外,不讓見。為什麼?看守所推說,是台中高分檢下的命令。鄭性澤已對當初偵訊他的員警提出偽證告訴,他自當有權利與律師會面商討訴訟細節,可是在台灣,死刑犯人好像沒有權益可言,全隨「上面」施恩。

孔枝泳寫《我們的幸福時光》雖然是虛構,但卻與現實處處呼應。例如修女的角色,幾乎可以說是修復式正義不可或缺的一個人物範型。我想起投入廢死運動的海倫普雷金修女,她的故事被改編成電影《穿越死亡線》(Dead Man Walking),由蘇珊莎蘭登飾演,那真誠與勇氣令人難忘。又如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主席屠圖主教,他的書《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更令人動容。這些充滿愛的人物,幾乎沒有例外的,總是傾聽各方的苦難,而謙卑地陪著哭泣。他們沒有高懸某個道德標準或宗教教義,當作指導性的教條;他們促成當事人的和解與療癒,不是靠任何大道理,而是靠他們全心全意地去同感、同理,一同傷心

對談最後,我問孔枝泳:韓國已經十幾年沒有執行死刑了,被列為實質上廢死的國家;韓國社會如何回應她的小說?她說正反的意見都有,尤其小說改編成電影以後,更是激起廣泛的討論。「媒體是冰冷的,我們從媒體上只有看到罪犯壞的一面,可是我在訪談裡,才看到即使是死刑犯人,也有善良的人性。另一方面,被害者家屬的失落感也是很深重的。我認為重要的是去思考,要怎麼樣才能通向療癒,去彌補那種失落。」
我轉頭望著孔枝泳的側面,她說這段話的時候神情認真,微微皺著眉頭,大約想起了那些受訪者所經歷的痛苦。我想起小林美佳,她原本是個日本普通上班族,被強暴之後決定勇敢說出自己的經歷,並投入被害者自助運動。小林美佳的書《為什麼會是我》裡引了一段歌詞:「為了不讓孩子們成為被害者/也不讓他們成為加害者/在這個城市裡生活/首先應該要做些什麼呢/萬一他們還是成了被害者/或者是加害者的時候/我們絞盡腦汁所能做的/一如以往/了無新意/就只有愛而已」。
真的了無新意,「就只有愛而已」。這也是危險邊際:通過思考死刑議題,去找我們的幸福時光。

作者:張娟芬

丹麥阿胡斯大學與德國漢堡大學聯合授與新聞學碩士。參與社會運動多年,因為蘇建和案的因緣,關注司法改革等人權議題。作品曾獲中國時報十大好書、聯合報年度選書、台灣文學獎。著有《姊妹戲牆》、《愛的自由式》、《無彩青春》、《走進泥巴國》、《殺戮的艱難》,最新作品是《十三姨KTV殺人事件》。2013年第二度獲得歐盟Erasmus Mundus獎學金,現於歐洲修習「文化與全球犯罪學」博士課程(The Doctorate of Cultural and Global Criminology)。

06/14/2014

全聯會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