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電腦算命可以預防瘋狂殺人事件嗎?
最近美國校園內,青少年狂殺事件層出不窮,美國歐巴馬總統認為是與psychosis(神經病) 有關而與gun control (武器管制) 無涉。是『歹年冬厚肖人』? 犯罪者在Facebook上未預留動機? 請看魚夫的看法…………….
電影「關鍵報告」(The
Minority Report )原著是1956年的作品,描述藉由能預知未來的變種人(Precog)預測即將發生的犯罪行為並加以制止,這系統裡有三個具有預測能力的變種人,根據統計學的經驗,其中若有兩人預測相同,則準確性頗高,預先防範犯罪的能力也頗受肯定,如其間出現另一人略有差異,則成少數報告或「關鍵報告」,沒想到多數雖然未卜先知,百發百中,但偶而也會失靈,收場是少數才是正確,乃引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這部小說2002改編成科幻電影,由湯姆・克魯斯主演,雖然很好看,但現在想來片中要靠幾個突變人來通靈,這和靈媒、塔羅牌或紫微斗數、摸骨算命實在沒有差多少,還是籠統靠著「特異功能」來指天劃地一番,而如今在網路科技裡,則流行「大數據」(Big data)一詞,強調「在總資料量(海量)相同的情況下,與個別分析獨立的小型資料集(data
set)相比,將各個小型資料合併後進行分析可得出許多額外的資訊和資料關聯性,可用來察覺商業趨勢、判定研究品質、避免疾病擴散、打擊犯罪或測定即時交通路況等。」(維基百科),聽起來就好像「科學」很多了。
美國加州Isla
Vista槍擊事件,殺人犯Elliot Rodger由於擁有個人部落格、FB
及YouTube等網站專頁,事件發生發,知名的網路科技網《Techcrunh》
特別發文,斗大的標題形容「網路已成犯罪現場的一部份」(The Internet Is Now Part Of The Crime Scene),探討事後我們仔細蒐集和觀看兇手在網路上的行為,人們可以詳細的看到他思想轉趨偏激的過程,乃至於錄下預備殺人時的獰笑影片上傳YouTube,儘管YouTube事後也刪除其部份內容,不過,依我看,就像「維基解密」一般,仍然可能出現許多「鏡像網站」或早已在許多私密的網域裡繼續流傳和討論。
事後諸葛的推論並不能證明網路上的行為就必然導致行兇的後果,網路的黑暗面很多,或出自白目、仿效及嘴賤者又不知凡幾,但也未必就會付諸行動。
同樣的,在台灣發生的北捷殺人事件,網路裡「早」已有人從鄭捷的網路行為裡「預見」了他逞兇的未來。假如網路的所有行為是可以被記錄與分析的,那麼是不是有一天我們可以透過「大數據」的電腦算命來預測犯罪行為,從而制止類似的悲劇再度發生?
在實際的網路生活裡,任何動作都是被計算的,凡走過的必留下㾗跡。在中國,有著高聳的長城高牆阻絕外國的網站且監控網民的一舉一動,甚至在校園裡,使用手機上「新浪網」偷看色情網頁都會出現:「帳號XXXXX的XXX屢次違反學校規定瀏覽淫穢網站,學生紀律工作處決定給予重度處罰及通報批評。請及時聯繫輔導員與學生處解決!」的警告文字(「知乎」網),真是匪夷所思。
在中國以外的世界裡,最為人所熟知的是所謂FB複雜的圖形演算法,它「幫忙」我們將資訊排序,判斷朋友的親疏關係,篩選內容的權重,從而計算出什麼樣的廣告最容易為你個人所接受等,這是把個人隱私當成了該公司的商業資本;Zite閱讀器,透過我們的點擊瀏覽,按「讚」與「不讚」等等演算出一個符合個人興趣的電子雜誌編排法,由於功能強大,成了Flipboard收購的對象;Spotify音樂串流器,可以根據人們聆聽音樂的屬性,推薦相似調性的歌曲或專輯。總之,全球所有上網人口的全部行為所形成的大數據,已然是新時代裡最大的商機,或者是「老大哥永遠注視著你」的徹底實現!
最新出品的科幻電影也朝「大數據」產生的人工智慧方向製作。「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Soldier)裡描述超級電腦透過每個人從出生到成長的各式各樣紀錄,演算兩千萬個可能阻礙九頭蛇未來的關鍵人物,而予以全數殺害;強尼・戴普所主演的「全面進化」(Transcendence)則已幾近失心瘋的將人工智慧衍化到無所不在,能如變形蟲般的無所不在,雖然劇情荒誕不經,不過卻引發我這樣的思考:人類發明科技來處理複雜的世界,又不能制止科技的自我複制與進化,最終是無法關閉科技,會不會因此失去了我們珍貴的自由?
我當然不是「盧德主義」(Luddite)者,保證不會像泰德・卡辛斯基(Theodore
John "Ted" Kaczynski)那位「大學炸彈客」(The
Unabomber)為了反抗科技而拿炸彈去炸死人,科技是一體兩面的,「大數據」有其正面的功能,不僅能如美國歐巴馬政府那般公諸data.gov,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也是民間創新創業的重要依據等,所以前《連線》(Wired)雜誌總編輯凱文・凱利(Kevin Kelly)認為人類面對科技,應該像對待親生子女一樣,我們要去「預期」,儘量將未來的成長是好是壞都能不斷的想像:衡量未來的模型、摹擬和對照實驗等,當然也可以用文學或電影的藝術形式呈現出來;要「持續的評估」,不時的警覺,乃至於透過社群媒體組織評量的方法;「不只要排定風險的前後次序,也要將自然風險算進來」,避免低估但也不可高估;「快速調整損害」,問題一定會出現,那就得趕快補救傷害;「不要禁止,但要改變方向」,科技的發展,人類無法阻擋,禁止可疑的科技,只能尋找新用途。
這樣看來網路就算變成了犯罪現場的一部份,解決之道也並非如電影情節般的為了結束故事,廉價式的將邪惡的部份予以「摧毀」,總算落幕,謝謝收看。同樣的,就算「大數據」的科技發展終於到達到了能預測人類所有行為的日子,從此電腦不只會挑土豆也比江湖術士的算命更鐵口直斷,但也絕非是將瀕臨發生的犯罪事件予以事先殲滅,就能從今以後搭北捷放心的滑手機、打瞌睡了,更不是霹靂小組荷槍實彈演出或父母出面道歉或速審速決重判兇手鄭捷,這件事就算落幕了,我們面對社會危機,就是一種公民積極參與的態度問題,網際網路科技好不容易發展到將全人類連結在一起,如今我們可不能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的小說《預知死亡紀事》一般,一整個城鎮的人都預知有人將被殺害,也不希望悲劇發生,只是大家都認為別人也知道,而我也不必太雞婆,那麼可以預見的則是大數據電腦算命既使預知了死亡,也同樣的可以無奈的預見會死的還是難逃被殺害收場了。
2014/06/03
作者: 魚夫
06/12/2014
全聯會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