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道德經淺釋 (17)


道德經淺釋 (17)

「道德經」的圖片搜尋結果

老子(生卒年不詳),姓李名耳,字聃。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著作被奉為《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之一。他的學説後被莊周楊朱等人發展,後人奉為道家學派之宗師,也是儒家創始人孔子的老師。《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曾記載孔子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

早期的道士認為老子是太清神之下。唐武宗時,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老子有兩個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曾擔任守藏史),一是老萊子。確切出生地不詳,但史記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今屬河南省鹿邑縣。

《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原為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奉為創始典籍,有學者認為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神哲學著作[2]。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漢初曾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为《道德經》。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知道別人的優缺點是智慧),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優缺點是賢明)。勝人者有力(能戰勝別人的人有一定的實力),自勝者強(能戰勝自己的人堅強無比)。​​

知足者富(知道什麼是滿足的人富裕),強行者有志(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有志氣)。
不失其所者久(不迷失自己前進方向的人能夠長久),死而不亡者壽(形體消失而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長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大道廣泛的能量啊),其可左右萬物(可以左右萬物)。
恃之以生而不辭(但它恃侯萬物之生卻不宣揚),功成不名有(功成名就之後不圖虛名),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護蔭萬物而不思主宰)。

常無欲(常用無欲的方法獲得智慧),可名於小(就可以小有名氣);萬物歸焉而不為主(萬物歸順之後而不思主宰),可名為大(就可以獲得大成功)。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所以聖人始終不自以為大),故能成其大(因此能成就其偉大的事業)。


Justin Lai 

02/24/2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