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與成就
『張懋中畢業於台灣大學物理系、清華大學材料所碩士、交大電子工程博士,並在2008年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2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現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講座教授,也是電機工程系(Double E.)系主任。』
『1979年獲得了博士學位。當時台灣的博士學位仍屬於「國家博士」制度,必須要先通過國內學校的考選,再經過教育部的口試才能夠被評選為博士。這樣的評選適用於各領域,我國第一位博士張俊彥教授在1970年通過博士學位考試,而張懋中教授是第十二位,十年間各領域的博士只有十二位,可見這個國家級博士有多麼難能可貴了。』
『畢業後十五年間在洛克威爾的科學中心從研究員做到部門經理、實驗室主任,他謙虛的說:「那時候一方面年紀輕充滿幹勁,另一方面砷化鎵也算是新的材料,paper發表比較容易,所以平均一年可以發表十篇paper,十年下來也累積了約百篇的paper,也可以說是建立了一點小名聲。」』
『從1993年起,美國學術界開始有意延攬張教授,這之中還發生了一段小插曲。當時有一個常春藤的盟校,原本以為他是康乃爾大學畢業,(因為當時做微波方面的研究以康乃爾最著名),得知不是後又問他是不是MIT畢業的,他說:「我是MIT啊,Made
In Taiwan!」沒想到所謂的「出身」讓該校陷入了為難,因為那裡從來沒有一個是老師是畢業於連聽都沒聽過的台灣,但基於對張懋中教授的高度興趣下,出了個餿主意,建議他先讓別的學校聘請他,然後該校再來挖角。這樣的要求教授當然不會接受,他還以幽默的口吻說:「他居然鄙視我中華民國的學位!」』
『1997年,UCLA電機系主任主動聯絡老師,希望聘任他到UCLA教書。關於「出身」的問題,倒是沒有受到太多的阻撓。UCLA的教授是有分級的,助理教授分四級,副教授分兩級,教授則分為八級;但是要升到第六級的教授必須由來自世界各地的教授評選。就年紀與學術貢獻來說,張教授是有第六級的資格,然而這將會是十分麻煩的程序,但是有了之前的經驗,他也很不客氣的出了個難題:「那麼聘我當第六級的教授吧!」
畢竟那時在業界的地位已經很穩定了。沒想到院長很有心的與系主任請了四位美國、兩位歐洲以及一位日本的教授寫推薦信,再請校長來主持評審會,並請了物理系、數學系、工學院、英文系與醫學院的教授來進行了六個月的評審,而最後竟通過了。』
『他說:「做為一個台灣的土博士,也可以有機會發揮所長,只要肯努力,還是能夠得到人家的認同!人家看重的在於你能夠做什麼。美國在聘任教授的時候,首先問的是『Who is the best?』從來不在意你的地域、你的人種。不管你是男的、女的、白的、黑的,最重要的是誰最合適坐這個位子,我想這個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多人問我要怎樣把台灣的大學建立成一流的世界級大學?我告訴他這很容易,只有三件事情:你的教授是哪裡來的呢?你的學生是從哪裡來的呢?你用在教育上面的經費多不多?你的池子有多大,你的魚就能夠養的多大。」』
『張教授建議有志出國攻讀博士的同學,其實可以先在國內拿到碩士學位。首先,碩士已經具備基礎的研究能力,會比較受國外大學歡迎,而且台灣的訓練很不錯,碩士也都有了寫論文的經驗。再者,年紀成熟一點,再到國外那樣全然陌生的環境,總是比較容易克服一些生活上的挫折。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fellowship,尤其是一些大學像Standford、Michigan、Berkeley等,想直攻博士的話,GPA沒有4.0或3.9真的很難申請。』
11/10/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