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眼中的台灣新聞自由發展 (1)
從新聞典範變遷試探台灣媒體出路─
「自由是許多人恐懼的烏雲,也是另外許多人欣喜的朝陽」。 ──殷海光
負笈台灣念新聞所,不知不覺兩年有餘。猶記得初來乍到,總被問起為何選擇台灣。因為所念系所緣故,長期觀察業界的學究,甚或混跡業界的產製者,往往就是身邊人。「台灣的新聞生態……」,每談及這個話題,默契的相視而笑後,收穫的答覆,不是學術界意帶戲謔,便是產製者有苦難言。
因受制結構因素與利益考量,如今的台灣媒體廣遭詬病,嗜血、淺薄、缺乏國際觀之類的批判甚囂塵上。吊詭之處在於,罵者恆罵、看者恒看,俯拾皆是的第三人效應,導致趨利的媒體組織為迎合「多數人」的口味,均質地向通俗化傾斜,呈現惡性循環趨勢。這些亂象看在眼裡,自然不吐不快,不過礙於身份和禮貌,我總還是會說,不管怎樣,台灣民主轉型期的新聞生態,對於我們念新聞的大陸人,總是心懷憧憬的。其實,這也是真心話。
一、新聞自由之浮沉
二戰後的五十年代,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重要轉捩點。曠日持久的國共內戰,以國軍戰敗、倉皇退守台灣畫上句點。然軍事上的對峙與意識形態的抗衡卻未消弭,在風雨飄搖中為鞏固政權,國民政府斷然採取嚴厲統治手段,開始了長達38年的戒嚴體制。
新聞自由在台灣的浮沉,可謂是一段鑲著金邊的史詩。從胡適到雷震、殷海光,自由主義在密不透風的鐵幕統治中生生不息。1960年9月1日,殷海光在《自由中國》發表社論《大江東流擋不住》,「大江總是向海奔流的。我們深信,凡屬於大多數人的合理的共同願望遲早總有實現的一天。自由、民主、人權保障這些要求,決不是霸佔國家權力的少數人所能永遠阻遏」。三天後,雷震遭遇逮捕,在軍事法庭中被判處十年徒刑。殷海光亦被處『禁止授課』處分,被迫離開台大,晚年罹患胃癌鬱鬱而終。
從書本中所知,雖千萬人而吾往矣,因批判蔣家父子極權專制,最後付出牢獄之災代價的知識分子,幾乎是每代媒體人如數家珍。而印象最深刻、最切近,莫過於聽王健壯老師的課。這位師承報人余紀忠、篤信自由主義的老派媒體人,雖走過漫漫戒嚴路,卻畢其一生追尋著明滅不定的民主幽光。憶起當年如何在「黑夜中尋找星星」,他最愛引用《大公報》張季鸞的一段話,「累累河邊之骨,淒淒夢裡之人,兵士殉生,將帥談愛,人生不平,至此極矣」。大婚之日指著蔣公鼻子罵,還不帶一個髒字,那是風骨與涵養並存的媒體時代。就像胡適說,「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親歷沉疴難愈的國家機器轟然倒塌,從量變到質變,每一份自由,都是親手爭取。新聞自由的末法時代,卻孕育著豐沛的精神土壤。看著老一代媒體人撫今追昔,只能感歎時不我與,心裡不是滋味。
二、新聞典範之變遷:老派精神與通俗新聞
2013年4月18日,歷經5個月的勞資協商,《蘋果日報》記者工會終與資方達成共識,簽訂「編輯室公約」:資方不得刊登置入性行銷等偽裝報導、不得干預編輯室新聞自主。翌日,共襄盛舉的餘溫未退,「公車口交事件」遂佔領頭版頭條,圖文並茂、鉅細靡遺。短短二十四小時,天堂到地獄,堪稱新聞自由抗爭史奇景。
自台灣當局87年宣告解嚴,99年《出版法》廢止,及至2003年《蘋果日報》搶灘登陸,民主化後的台灣媒體歷經了新聞典範的變遷。由於知識分子辦報的傳統不再,突然到來的自由,並未激蕩起整個社會更為深邃的思考能力。如今的台灣新聞以「碎」而「小」著稱。見諸黃金檔、被包裝成焦點的新聞,往往是一些讓人無語到冒汗的事件,「小」到獼猴出逃動物園引發騷亂、樑上君子上房揭瓦不慎跌落,「大」至黃色小鴨來台爆炸、小賈斯丁吸毒酒駕微笑入獄,重大的國際新聞則常常一筆帶過、無甚著墨,令人匪夷所思「怎麼就這樣結束了」。那句「狗咬人不算新聞,人咬狗才是」的傳播界名言,簡直就像是為台灣新聞量身定制一樣。
窺伺獵奇、窮極無聊、博取眼球,是消費主義利用人性弱點侵蝕大眾文化肌理
的主要手段。用古斯塔夫•勒龐的話來講,當一群人聚集成一個團體時,這個集合的平均智商是由該團體中智商的最低水平為標準定桿的。雖然覺得勒龐的話有臉譜化「團體」這個概念的嫌疑,但是往近了看,不論是低俗新聞大行其道;或是縱觀港台報界歷史,黎智英的《蘋果日報》藉「無節操」為特色執業界之牛耳的真實案例,都多多少少佐證了勒龐這句讓人相當不爽的論斷。
在只有2300萬人口的市場中,擁有一份發行量40餘萬的報紙加上一份每期發行量近10萬的周刊,說到黎智英這號人物,真的非常有意思。偷渡香港,白手起家,以「真小人」的果敢作風叱吒風雲,一舉成為報界大亨,經歷不可謂不傳奇。更有意思的是,這兩年間從不同老師口中聽到的「肥佬黎」,竟是完全不同的人。
其中一位是與黎智英早年有過私交的老先生,報人退休,遂於世新任職教授。他說當年黎從香港輾轉進入台灣市場前,曾由其做媒合當時的台灣報界大佬吃過一頓飯,類似於擺攤做生意前,跟老鳥打聲招呼的性質。當年的黎似乎拍過胸脯保證,要為台灣報界注入新鮮血液,以良性競爭攜手共同進步之類的話。時光如梭,世事輪轉,當年的「小赤佬」憑藉無下限的作風,一舉擊潰了所有曾經用鼻孔看他、放不下知識分子斯文尊嚴的「老鳥」們。那些年「共同進步、攜手共進」的美好承諾自然也化為了雲烟,消失無蹤。老先生言至此,難掩「引狼入室」的神傷。
不過說來也怪,在另一位對黎智英相當惺惺相惜的教授口中,這個「小赤佬」儼然又成了另一幅模樣。他說,雖然《蘋果日報》有諸多不堪,卻是台灣少數不以政治立場為圭臬的紙媒之一。對於統獨、藍綠議題,較之藍營媒體多一份把關者的角色,又比意識形態掛帥的泛綠媒體溫和地多。深度報導也做得相當出色,有理有據,深入淺出,時常扮演「扒糞者」角色。像是陳水扁的「國務機要費案」,國民黨副主席林益世等的貪腐案都是由蘋果率先披露。這位教授還認為倘若假以時日,黎智英甚至有可能成為冉冉升起於華人新聞界的普利策(普利策也是靠黃色新聞起家)。 (未完)
**朋友,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11/15/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