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評-熊山寨的《夏夜山中獨行》



《夏夜山中獨行》 -熊山寨-

昨晚下完雨後,背著登山背包從學校走回山寨,練習一下月底的四天登山活動。
雨後的山路,涼風徐徐,星空特別迷人,北斗七星天蠍座心宿 ()看起來特別明亮。

有幾段的山路沒有路燈,摸黑而行,也別有一番享受孤獨的滋味。可惜蟲況不佳大約是農藥灑多了 街燈下飛蛾寥寥可數,無啥可觀性。
幾隻驚鴻一瞥的黃緣螢,在林間深處忽明忽滅的閃過又消失,讓人不確定他曾經的存在。

倒是看到一隻極大的葉鼻蝠倒掛在電線杆上,巴茲巴茲的咬著,不知吃甚麼,吃完抹抹嘴又遁入夜空
再來就是偶遇在馬路旁休息的雨傘節 (:毒蛇一種),黑白分明的色彩引人注目,我用燈光照了一下子,他才施施然 、緩慢的爬回草叢,這內向秀氣的傢伙有著可畏的劇毒,常常因此引來 (行人) 殺身之禍。

走到白冷圳才在街燈下 發現一隻獨角仙,撿起丟回林子他又不死心的飛回來,飛蛾撲火。這街燈下的馬路可是危機四伏啊。走回山寨已經是晚上10點多了
山寨昏黃的燈光下 ,四隻貓蹲坐在入口處,像是期待,像是打盹總之,今晚他們要等的人回來了。

【註】:心宿是天蠍座的主星名稱 差不多就在星座心臟的位置 是一顆光感是紅色的星

20137月初發表於Facebook

『作者簡介』:
熊山寨-筆名,綽號BB (big bear)-大熊/黑熊,台灣中部某國小老師,畢業於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熊氏喜歡山區生活,或許與其工作環境、家居或性喜大自然的個性有關。
【評論】:
本文對山中一些動物有既自然 (natural)又親切(affectionate)的描寫,讓人讀來宛如置身山中小徑。文中特別提到山中的動物有

飛蛾黃緣螢葉鼻蝠雨傘節獨角仙最後是四隻貓而對每一種動物之描寫均具深刻感情:
飛蛾 -可惜蟲況不佳,大約是農藥灑多了。關心、愛心諷刺 ,含 interwoven concern, affection and irony (交織一起) 農藥 (insecticide) 破壞生態是一項諷刺。街燈下飛蛾寥寥可數,無啥可觀性The number of moths is so small that they lose attraction to people. (不吸引人) 用『可觀性恐稍具「輕視」與「不屑」。
獨角仙 -飛蛾撲火,這街燈下的馬路可是危機四伏啊』。飛蛾本性撲火,但作者却又警告「街燈下的馬路…. 」。若兩句前後對調,可表示無可奈何。「危機四伏」表示對動物本能的關愛?
黃緣螢-忽明忽滅的閃過又消失 (breezing),讓人不確定他曾經的存在(uncertainty of its existence)- 生動描寫螢火蟲之本性(vividly describ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Yellow fire-fly)

葉鼻蝠 (bat)-倒掛在電線杆上(overhanging upside down the post..) 表現其動作敏? (bat’s skillful motion)吃完抹抹嘴又遁入夜空 (抹抹嘴是深刻的擬人化-personified動作)

雨傘節-(banded krait)-內向秀氣的傢伙 (introverted and graceful) ,用內向秀氣來形容劇毒的毒蛇?(a poisonous/ venomous snake) 這是十分大胆細賦獨特的描述 (aggressive, delicate and exceptional description)
四隻貓- four kitties

像是期待,像是打盹總之今晚他們要等的人回來了。
打盹中夾有等侯主人回來之心情。(Cats’ drowsiness is mixed with expectation of their master’s coming home.) 或因等候太久而疲倦打盹? (Have they been waiting for so long that they feel drowsy?) 這是熱情盼望回來 (Anyway, this is a warm welcome home.) 睏的? (Drowsy?) 是的,的確。(Yes, they are.) 終於等到了(At last,Finally), their expectation is fulfilled.) 打盹中伴有期待,是對小貓咪生動的描寫,人與寵物之間深厚的感情與默契表露無遺,也令人十分感動。不禁懷疑:作者觀察力的敏銳異於常人? (Is the author’s perception extraordinary?) 又最後一句的『總之』若改為『終於』,也許更貼切。無論如何,最後一句將全文輕鬆地劃上完美的句點

以上這一切很重要的時間點 (timing)是在夏日雨後,清風徐來 (pleasant breeze)迷人又明亮的天空 (charming and shining sky) 的仲夏之夜 (mid-summer night)
又描述摸黑獨行(walking alone in the dark) 是十分romantic的,除欣賞夜裡山中小動物外,也enjoy the pleasure of solitude (享受孤獨的滋味),但若改用樂趣,會更灑脫,因滋味有時略含被迫或否定性,而『樂趣』則具主動且樂意想做之意。當然倘有伴侶同行,可能會有不同的體會與境界吧!

全文讀來有始、有終、有層次、有幻想,尤其是把事實與想像併合(combining reality with imagination) 使人無法分辨 (which is which?) ,這是一種難得的誇大 (exaggeration) 。另外把動物擬人化,用深具感情的(passionate) 語氣描寫,也令人倍感親切。而想像力的豐富與生動,如同翱翔中的蝴蝶,盡情自在,更增其令人羨慕與妒嫉的魅力(charisma)

作者為年青朋友,然其寫作風格的成熟與老鍊確令人讚賞!
The sophisticated writing style really defies the author’s age!
多年前讀到美國盲眼女作家Helen Keller在其名作”Three Days to See” (「若能看得見」三天) 一文 中,幻想其中一天的森林行,她對林中大小植物可用觸覺與「視覺(visual contact) 來『』樺樹光滑的樹皮(the smooth skin of a birch tree)與嫩芽 (bud) 之可愛。她將嫩芽比喻為『從冬眠中叫醒大自然的第一個可愛的跡象……. ( the lovely first sign of awakening Nature from its winter sleep….)

Helen Keller 曾詢問她的seeing friends (具有正常視力的友人) ,走過一遍森林,看見了什麼? 朋友的回答都是 Nothing in particular” (沒啥; 老樣子) 朋友你可能也曾在山中走過一回吧,不論是結伴或獨行,請問:『你又看見了什麼?

【以上原文蒙作者同意、轉載、讚同接受「評述」,並與諸君共享,謹此致謝】

評述者
Lewis 07/12/2013 於美國


嘉中校友會

AACHW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