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生活點滴-6-「從美國看台灣之期中選舉」-
【台灣青年的覺醒】--The
disillusioned Taiwanese Youth-
類似美國期中選舉的台灣九合一選舉於11月24日落幕。大多數人關心的可能是政黨的大翻轉,但我關心的是政客們終於聽到了人們的聲音,至於當選人是否會順從選民的意願去做則是另一回事。本來在美國政黨輪替,正如輪胎的輪替(rotation) 一樣,是必須的(mandatory
and indispensable) 因它可以達到車輛的平衡與安全,如同可使政府的運作更有效率一樣。
台灣某些選民竟可以連續(in
a row)20-30年,支持某一政黨的候選人不變,這不但有害民主制度的正常運作,也凸顯其幼稚(naïve) 和縱容(spoiling) ,而被縱容的政客不會心存感激,反而寵壞了他們,所謂「不打不成器」(Spoil the rod and
spoil a child). 若能每四至八年讓不同政黨的民意代表輪替一次,或許各方會皆大歡喜。
此次選舉結果的翻轉,在任何民主國家均屬正常狀態。因為執政黨不上進而為選民所唾棄,也不足為怪。選後民眾不必為執政黨的敗選而傷心,更不必存有「愛之深、責之切」之心態。但有些台灣人就是「吃飽飯撐著」-吃飽無代志做,天天要求執政黨處分某些導致敗選的所謂「戰犯」,這種奇怪現象在美國很少發生。例如希拉蕊擔任國務卿時,美國駐外使館曾被暴力攻擊,外交官被殺害。事後她完全脫卸責任,甚至進一步被提名為2018總統後選人,結果也未選上。但未看到美國人民天天在電視機上攻擊她。反觀台灣民眾、官員及媒體,選後竟紛紛對執政黨的某位主管果菜的小官員(small
potato) 大肆撻伐,迫她辭職。政黨敗選重責找一位「小咖」,少不更事的小女子來承擔,這種作法似乎很牽強(doesn’t
make sense) ,也暴露出執政大官們的欠缺擔當
(avoidance of responsibility).
二、三十年來的大問題,如保核或反核以及台獨等競選議題,選民已感興趣缺缺(don’t
give it a damn) 。統一? 國、民兩黨均不感興趣,台獨? 國民黨也許更有傾向,但多年來兩黨均眼高手低,也無能為力(impotent) ,能著眼或成就之處十分有限。只不過作為競選時,兩黨對抗的例行花招而已。而兩黨主席,皆無所作為,以致老百姓的重要民生問題全被忽略。即使勝選後,執政黨仍一直生活在競選中,彷彿忘了研究如何施政,也似乎無所事事,殊不知「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之道理。
此次台灣選舉最大的特色是,中青代選民的覺醒(disillusion) ,他們藉網路聯繫的方便,表達了他們的獨立想法,志同道合地串聯一氣,滙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不久前的「時代力量」,霸佔立法院,初試鶯啼,終於取得個位數的立委席次,也算分到了權力的「一杯粳」。有人如法泡製,也取得台北市長寶座。這次南部的其追隨者(followers)更表現到極致,幾乎席捲半個台灣。
美國人對這次台灣選舉結果的看法是,「充分表現了民意」,事實上也如此。而促成此項成果者,當歸功於台灣青少年選民的熱心参與和共識。從前台灣每一家庭的票要投給誰都由家長決定,若阿公還健在,他說了算。30年來只要掌握家庭年長者的心,就可順利取得每一家庭的票。現在這種情形已被打破,大部分20-45歲的年青人可藉網路資訊,親自瞭解候選人之背景及選情,甚或選舉期間之某些「奧步」(fraud) 等,對其家庭之投票傾向不無產生重大影響。此種家庭年青者影響其他成員之趨勢(trend)已愈來愈明顯,而「統獨」操作已失去了市場,也使人厭倦,因它除欺騙選民外,了無新義。而原本靠同情心左右之選舉傾向,其作用也逐漸消失,或許這將是台灣民主漸趨成熟之重要現象之一。
Justin Lai 寫於美國
11/30/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