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6日 星期一

成為大學生後,為何「放縱而失落」?

成為大學生後,為何「放縱而失落」?
你曾否納悶那群在高三那年把握一分一秒,只為考上一所好大學的人,為什麼上了大學後,時間管理卻變得那麼差?可能也沒有跑很多活動,卻總是到deadline前才熬夜趕報告,到期中期末考前才臨時抱佛腳,曾經斤斤計較一兩分,為了進入理想的大學,卻在成為大學生後,對分數一點也不在乎。大學生活相對自主許多,應該是這群年輕人充滿鬥志的戰場,究竟為何他們反而漫無目標,無精打采地過日子?
台灣升學體制下 青少年普遍缺乏自我探索
升學主義濃厚的台灣社會,造成家長對孩子未來緊張,許多人從小就被迫補習,尤其到了正值「自我認同」發展階段的青少年期,卻恰恰是升學壓力最大的時候。社會心理家艾瑞克森(Erikson)提出人一生中會面臨的八個發展任務,青少年時期面臨的即時相當重要的「自我認同」,青少年必須藉由多方的探索,了解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想成為怎樣的人,如果此時完成自我認同,接下來會比較有目標性,套進現實生活中,就是會了解自己想唸什麼科系,未來想從事什麼工作,相反地,如果沒有機會探索自己,就容易形成認同混淆,沒有明確目標,「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然而,這卻是台灣國高中生普遍的回答。
許多國高中的青少年,放學後就到補習班,或是被無止盡的作業考卷壓榨,對這群學生而言,明天要交的作業、要考的試都快來不及,哪有空去思考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而此時期的家長又變的相當緊張,有的幫孩子安排好一堆補習,有的幫孩子安排好目標科系,這群人,就這樣一路被框架好、推著往上念。
頂尖大學學生抱佛腳現象,不是變了,是從來沒有自主過!
等這群人終於進的大學,他們卻沒有努力的方向。大學生活自主許多,沒了補習班、沒了學校老師督促作業、沒了聯絡簿安排好的排計畫,這群解脫了的大學生,甚至是頂尖大學學生,照理說都有相當的學習能力,卻沒有自己妥善安排時間的習慣,沒有真正自發的目標,無所事事沒動力,報告趕死線、考試抱佛腳,不是學習能力突然不見,而是他們從來沒有自主學習過,所以難以在自由的知識殿堂裡充分嘗到自由的美好。
筆者認為,大學課程校系可以自己填,課程一部分可以自己選,比起高中之前的學習來的自由自主,應該能夠更得心應手,但若在成長期被過度框架,反而在此期找不到自主規劃的軌跡,陷入迷惘,盼從來都沒有自主過的大學生能夠少一點!

網路文章

02/16/20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