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珍貴歷史相片

台灣懷念歷史

05/18/2014

嘉中校友全聯會






台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是在昭和10年舉辦的: 

日本人治台10周年:

昭和10年(1935年),大日本帝國於臺灣, 耗資百萬舉辦「始政四十周年紀念 (1895-1935)台灣博覽會」,從10月10日至11 月28日共50天 ,是臺灣史上最龐大之博覽會。台灣總督府負責後援,總督中川健藏擔任博覽會總裁,總務長 官平塚廣義擔任會長。主要建築物四十棟,共分為三十九個展覽館。

經費142萬圓, 動員工作人員計2075人,展出物品30萬件,總計參觀人數達2758895人 ,超過當時台灣總人口的二分之一強,可謂盛況空前。 據參觀過的長者回憶說,當時全台湧進台北太多人,租不到旅社住,許多人買張草蓆,到公園席地而睡,如此持續參觀數日,可見博覽 會之吸引力。 

當時中國派福建省主席陳儀前來參觀考察,對日本的統治成果感到驚訝 ,回國後發表了《台灣考察報告》:「日本人能做到,為什麼中國人不 能?台灣與中國的差距令人吃驚」,甚至說出:「臺灣人,能夠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生活,實在是很幸運」的話。



臺灣博覽會04



  • Justin Lai

台湾博覽會之盛況
1. 第一會場設於台北市公會堂(今中山堂)及公會堂以南三線道路(今中華路)至小南門,面積1萬3千坪,設有產業館、林業館、糖業館、交通土木館、產業館、府縣館、朝鮮館、滿洲館等;
  
2. 第二會場設於新公園內,面積2萬4千坪,設有文化施館、國防館、電器館、船舶館、映畫館、日本地區鄉鎮主題館、兒童館(設有飛行塔、離心吊椅、小火車)等;
 
3. 大稻埕分場設在太平町(-今延平北路-太平公學校北側,今永樂國小對面、延平北路旁),面積4千坪,展示設施有南方館、暹羅館、菲律賓館、福建省特產介紹所、演藝館等南洋各地的風土、產業及貿易關係;
 
4. 另有
草山分館(今陽明山中國飯店附近),面積50坪,以介紹台灣觀光勝地為主。

台湾博覽會之盛況

博覽會主要展覽內容有台灣物產及建設成果、日人治台政績、日本各地風土物產介紹、日本在朝鮮、滿洲和樺太等殖民地的治績、日本當代工業及國防科技成就、南洋地區風土名產等等,總計展出物件有30萬件以上,新公園觀眾達108萬人次,展覽其間參觀人數達275 萬餘人,達當時台灣總人口的1/3 。
 
值得一提的是台北西門町電影街的形成,大約就是在 1935年的台灣博覽會之後,八角紅樓也是會場之一,當時台灣的經濟已發展至戰前的最高峰,西門町也出現四家大型的一流豪華劇場;台灣劇場(今中國戲院)、國際館(今萬年商業大樓)、大世界館、公會堂(今中山堂),再加上原來的榮座、芳明館、世界二館等共八家,都環繞在今成都路、峨嵋街一帶,並且成為台灣電影的首輪地位。


台灣人作曲作詞的歌曲



最能溫暖臺灣人心靈的旋律 是臺灣尚水的詩歌~~~~
望春風-鄧雨賢

獨夜無伴守燈下 冷風對面吹
十七八歲未出嫁 見著少年家
果然漂緻面肉白 孰家人子弟
想要問伊驚歹勢 心內彈琵琶

想欲郎君做翁婿 意愛在心內
等待何時君來採 青春花當開
聽見外面有人來 開門該看覓
月娘笑阮戇大呆 予風騙不知

在台語流行歌曲之中,有所謂的「四、月、望、雨」,指的便是〈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四首台語歌謠,這四首台語歌謠在當初面世之時都曾造成一時轟動,甚至達到大街小巷人人傳唱的地步;即使現在時間已超過一甲子,它們仍然是全世界的臺灣囝最溫暖的詩歌,而這些充滿台灣特有情調的旋律,全都出自我們偉大的先輩作曲家-鄧雨賢。

鄧雨賢,明治39年 7 月 21 日出生於桃園縣龍潭鄉,家族為書香世家,3 歲時因父親擔任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漢文老師,全家舉遷台北大稻埕。鄧雨賢的小學教育是在台北萬華的「艋舺公學校」完成,而於於 15 歲考進台北師範學校,受音樂教授「一條真一郎」先生指導與賞識, 當時該校為了培養全能之教師,非常重視學生未來音樂教學之能力,因此每間教室裡幾乎都配置有一架鋼琴,雖然現今仍缺乏關於鄧雨賢音樂啟蒙之資料來源,但或許可推斷,當時台北師範學校之音樂教育對鄧雨賢日後的音樂生涯當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大正14年於台北師範學校畢業之後,鄧雨賢於台北日新公小學擔任教職,每月領到薪餉後,第一件事就是去購買有關音樂理論的書籍研讀,秉持著對音樂的執著,更於 昭和4年毅然決然辭卸教職,負笈內地,於東京音樂學院進修。一年之後返台,為了生計,曾於台中地方法院擔任翻譯官,但不到一年,他即離職。

昭和7年,當第一首台語創作歌曲《桃花泣血記》以灌錄成唱片的形式,奇蹟似地風靡全台後,不少唱片公司老闆對台語創作歌曲產生高度投資的興趣。在此時,鄧雨賢應文聲唱片之邀請寫了一首《大稻埕進行曲》,雖是初試啼聲,卻獲得多方賞識。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也因此禮聘他為專屬作曲家,並擔任歌手訓練。當時擔任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負責人的是伯野正次郎先生,而伯野正次郎正持續而積極地大力倡導台語流行歌曲的發行,他並且鼓勵當時台語歌謠作家的詞曲創作務必要具有所謂的「台灣味」,一再強調如今若發行仍帶有東洋味較重的作品,只要直接引進日本的「演歌」即可,何必需要台灣音樂人才苦心創作?此舉無異是再次肯定了具有台灣本土情味的台語歌謠之價值。之後,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由黃韻柯先生擔任經理,並於西元一九三三年聘請當時於台灣新文學文壇上十分活躍並具有相當影響力的陳君玉先生,出任該公司之文藝部部長。

之後昭和8 年鄧雨賢即以《望春風》、《月夜愁》、《老青春》、《跳舞時代》》等作品,在歌壇上爭得了一席地位。第二年又推出《雨夜花》、《青春讚》、《春宵吟》等動人歌曲,一時間人人傳唱,當時的鄧雨賢可說是與當代流行歌曲眾作曲家們攜手合力將台語歌曲帶入百花爭綻、令人耳目一新之美好新境界。之後的幾年間,鄧雨賢更以《滿面春風》、《碎心花》、《南風謠》、《想欲彈同調》、《琴韻》、《四季紅》等支支動聽之旋律,贏得當時最受歡迎流行歌曲作家的美譽;甚至有人將他與蘇桐、王雲峰、邱再福四人並列為當時流行歌壇作曲界的「四大金剛」。

昭和9年,台灣新文藝作家們決定要成立所謂的「台灣文藝聯盟」,經過半年的計畫與籌備,終於創辦了「台灣文藝」月刊雜誌。該雜誌曾邀請當代美術、音樂、戲劇、書法等著名藝術工作者舉行一場「文聯主辦綜合藝術座談會」。西元一九三六年三月,鄧雨賢以音樂家的身份參加該座談會,會中,他對未來創作台語歌謠的走向提出了個人深切之感想與檢討:

「……站在藝術家的立場,對今日台灣社會有什麼抱負或要求?關於這一點,我是一位音樂工作者,知道的不多,只是每天不斷的努力研究,平常總覺得,不但是音樂家,我想,畫家、文學家也一樣,認為藝術只是他們這些研究者的獨佔品,是和大眾游離的東西,自己高高在上,有輕視一般大眾之嫌。……如果可能,藝術家應該和大眾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從而完成他本來的使命。幸而我和唱片公司有關係,有較多的機會去接近大眾;我能不客氣的說:現在的台灣藝術已經成為一部份白領階級的娛樂機關,實在需要改進和大眾一同鑑賞藝術的態度。」


鄧雨賢於創作台語歌謠之餘,同時也試圖採集民間傳統的民謠與戲曲,以作為他創作的題材與靈感來源。在他個人的田野採集工作中,記錄了所謂的七字背、六孔興調、客家調、山歌等等;有的他還另外加上個人的詮釋,並編寫成鋼琴伴奏譜,足見他對台灣民間音樂之重視。遺憾的是,這些被他視為珍寶的傳統音樂資源,終因日本政府掀起侵華戰爭而沒有機會被運用於他的作品當中。台灣總督府為了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積極推廣日語,於是所謂「新台灣音樂」也頒佈實施,規定台灣的曲調,也必須用日語歌詞演唱,完全扼殺了創作自由。鄧雨賢也被迫寫些「應時之作」,例如《月昇鼓浪嶼》、《鄉土部隊的來信》、《望鄉之歌》、《南海的花嫁》等。而他最膾炙人口的三首作品——《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則被填成日語歌詞,而分別成了《大地在召喚》、《軍夫之妻》、《名譽的軍夫》,原來浪漫情愁的曲風,竟成了慷慨激昂的進行曲。在此情形之下,鄧雨賢乃辭去古倫美亞唱片的工作,與家人遷居新竹縣芎林鄉,於芎林國小重拾教鞭。即使在鄉間,鄧雨賢還是醉心致力於音樂教育的工作,期間也曾以筆名「唐崎夜雨」寫歌。不幸的是在中日戰爭趨於白熱化時期,鄧雨賢原本已不甚強健的身體,更是每況愈下,加上戰時物資匱乏,藥品奇缺, 1944 年 6 月 11 日,終因肺病與心臟之併發症病逝,得年僅 39 歲。


以下為北一女




明治34年,總督府籌設「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此校即為「台北州立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的前身。明治42年改名為「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同年9月再改名「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女學校」,大正9年改名「台北州立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

明治42年,第一任校長尾田信直到任,創立了學校的基礎。接下來的三位校長秋吉音治、清水儀六、浮田辰平三人,充實了學校的各項硬體設備,並確立了一高女的校風。昭和12年,日中大戰爆發,全校都籠照在戰爭的陰影之下。學生常常要參加勞動服務,並施以學生軍事訓練。昭和20年學校遭到轟炸,全校滿目瘡痍,校長伊藤仙藏在巡查校務時殉職。

歷任校長


第一任:尾田信直(明治40年~大正7年)
第二任:秋吉音治(大正8年~大正10年)
第三任:清水儀六(大正10年~昭和6年)
第四任:浮田辰平(昭和6年~昭和12年)
第五任:松井實(昭和12年~昭和17年)
第六任:伊藤仙藏(昭和17年~昭和20年)
第七任:三浦武治(.昭和20年6月~.昭和20年9月) 


以下為台大之典故

明治19年因為帝國大學令的緣故,東京大學改為帝國大學(明治31年改為東京帝國大學,昭和32年改回東京大學),明治30年京都帝國大學(今京都大學)設校之後,東北(仙臺)、九州(福岡)、北海道(在札幌)、京城、臺北、大阪、名古屋等地的帝國大學也陸續設校。其中,臺北帝國大學於昭和3年設校,首任校長為幣原坦。

昭和19年,臺北帝國大學已是擁有文政、理學、農學、醫學、工學五個學部(學院)和預科,以及熱帶醫學、南方人文、南方資源研究所的綜合大學。

1936年開設醫學部,1943年設工學部。此外還有附屬農林專門學部(1925年)、附屬醫學專門部(1936年)、熱帶醫學研究所(1939年)。1943年增設預科。同年設置南方人文研究及南方資源研究所,整合校內資源,致力於南方各地之政治、經濟、文化及天然資源的調查研究。1944年時有學生394人,其中117名為臺灣人。

1945年,臺北帝國大學被國民黨接收,改組為國立臺灣大學


台大校歌:  作詞: 松谷哲男   作曲:不詳


大御稜威 四海にあまねく  東亜いま 黎明きたる
学園に つどえる精鋭  天皇の 詔をかしこみ
肇国の 理想を追わん  意気高し 青年学徒われら

灼熱の 光はみなぎり  山も野も 緑ぞ映ゆる
学園に つどえる精鋭  学術の 深きを究めて
清新の 文化を建てん  意気高し 青年学徒われら

見はるかす 大陸廣らに  南には 黒潮躍る
学園に つどえる精鋭  雄飛の日 近きに備えて
研鑽の 成果を積まん  意気高し 青年学徒われら





台北帝國大學00








下為第一回医学部学生於今羅斯福路正門口:


台北帝國大學02
台北州第一高等女學校少女遠足03



























































上圖為北女校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功大学


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昭和6年於臺南市小東門外創校,即今成功校區。創校之初設有機械工學科、電氣工學科和應用化學科。昭和15年增設土木、建築、電氣化學等三科,昭和17年改制為臺南工業專門學校。 1971年改制為國立成功大學

(昭和二年)臺灣總督評議會第五次會議中,對於如何普及實業教育所採取的方策之問題,決定設置與工業有關之專門學校。 

(昭和三年)七月,由於此時臺灣已有兩所高等商業學校,世論強烈表示實在太多,故文教局決定廢掉其中一所,並新建一所工業專門學校。


(昭和四年),臺南州政府贈地52942坪做為校址(現今之成功校區)。 


(昭和六年)三月十六日,在本校及臺北高等商業學校舉行入學考試,共409人應考。三月二十三日,發布錄取通知,第一屆錄取機械工學科25人、電器工學科25人以及應用化學科22人。 


(昭和七年)十月二十七號公佈成大第一首校歌。 


(昭和九年)三月十六日舉行第一屆畢業典禮,共計60名畢業生,聽眾約五百人。


(昭和十五年)機械工學、電氣工學二科增為二班,應用化學不增班,惟將電氣化學組獨立電氣化學科,共設四科六班。 


(昭和十九年)機械工學科改稱機械科,電氣工學科改稱電氣科,應用化學科改稱化學工業科,電氣化學科依舊。增設土木科及建築科二科。三月三十一日改稱臺南高等工業專門學校。 


下為台南工学院(今成大) 学生:


台南工業專門學校02







































下為1935年的首届台北博覧會部分活動 


臺灣博覽會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