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古詩賞析及書法自評(1)

古詩賞析及書法自評(1)

出 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作者:王昌齢 (公元?-756A.D.) 唐朝玄宗時代,江寧人,工詩,縝密而思清,時稱『詩家天子王江寧』。

《詩意》:
秦漢時明月依舊高照秦漢時關塞,
萬里戌邊的將士們迄今而未回還,
倘若有威鎮邊彊的飛將軍李廣在,
決不致讓胡人兵馬越過連綿陰山。

《詩解》:
這是一首樂府詩,用以廣泛傳唱,故用常見的詞語。全詩之精神與菁華集中在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從字義看,秦、漢分屬兩個不同朝代,明月與關塞亦指不同的事物,一指自然景象,另一則指人為的建築。秦、漢字面上分屬「月」和「關」,但其實意義是合指的。古詩中, 關、月難以分開,如「征人思家」或「思婦懷遠」等。其他詩作如,『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詩「關山月」,又如王維詩-「隴頭吟」-『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另有『關山萬里不可月,誰能坐對芳菲月』等著名佳句。

作者利用首句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連同秦代「築關備胡」,以及漢代與胡人在關內外戰争的悠久歷史,一一連貫,並使人聯想(association)起來。第二句道出征人未歸,是秦漢以來世代人共同的悲劇 (不幸,此悲劇持續到五胡亂華之後)。然後,提到「盼望」邊城守將,若換一位勇敢善戰的飛將軍,語氣含「期望」(expectation),也帶『無助的抱怨』(helpless complaint) 。蓋言『師勞力謁,而功未成,因「將非其人」之故也』。So much so……倘若如此,則胡人就不致越過「山界」來犯。首句(beginning sentence)可說,詩調高昂,氣勢雄偉。故有人說:「詩歌之美往往表現在很平凡的字上」。因為這些平凡字,能用在最關鍵的地方。

另註:
「龍城」,應作「盧」城,古名右北平,唐代為北平郡,置盧龍縣,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飛將軍」,避不敢入塞。

「胡馬」:漢人對匈奴兵馬之統稱。。秦漢後稱入侵的異族統叫『胡』。另有胡軍、胡兵、胡俗、胡囚…. 之稱。在匈奴地方的天氣則叫「胡天」,如「北風吹起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好笑! 在漢人居住地,似乎不另有「漢天」、「漢地」之分! 台灣人或古代漢人則喜加一『蕃』字,如蕃婆=外國女人;蕃仔羌=pepper=胡椒;蕃茄=tomato。後來19-20世紀用『洋』字,如洋人、洋火、洋船、洋樓、洋貨、洋妞、出洋相……。日本人對外國人之事,喜加一『外』字,如「外來語」=foreign language,「外人」=foreigner=外國人,但漢文的「外人」則指不相關的人-即第三者。以上這些略含鄙現(derogation)之義。

「陰山」,地名,即今橫亘在塞北、東北接內興安嶺的陰山山脈。

《押韻》:
依一般七言絕句律則,一、三、四行均押脚韻,但仔細一看,「關」、「還」两字押同韻,「山」則無?? 細思之餘,察覺到「山」字之古漢音,有人讀成 “shuahn-ah” ,果真如此?? 各位不妨以「台語」朗吟,就能體會。

《英譯》:
Shining on the pass is the bright moon in Dynasties of Chin and Han,
註:
英文把關口譯為pass, 中越邊界,原有「鎮南關」,中越由共產黨執政後,改為「友誼關」(Friendly Pass」,1979鄧小平出兵攻打越南後又恢復原名。同屬共產黨的中、俄關係,也不一定時常好。

Not returning home yet are soldiers fighting thousand miles away,
註:
征人未還,若是勝仗來歸叫「凱旋」= triumphal march,若敗戰就回不來。此次長征=long march, 勝敗未卜,若當年朱、毛率眾由江西流竄到陝西延安,現在的歷史,中共驕傲地自我定位為『長征』,因為共產黨後來取得政權,若被消滅,當然仍叫failed escape? 另外,漢人喜以「萬里」比喻長距離,如「萬里」長城、又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萬里姻緣一線牽」。Many miles直譯,若用a long distance亦可。

Should great General Li be in charge of the pass now,
註:
原文中「但使」二字,「但」,有轉承作用=however, 含承上接下之義。而「使」=假使=if. 「飛將」為讚美之詞,指敏、善戰之義。若直譯為speedy, 恐義有未盡之感,它也不是現代人所稱的駕機作戰的飛行員,故僅用great。「在」字,譯成in charge of the pass (負責守防關塞)

The Hu soldiers would dare not invade the Yins.
註:
「不教」含不使(not allow….to…) 或禁止(prohibit….from) 之義,但此處不宜直接譯出,而代之以would dare not…(不敢)。陰山乃漢人與匈奴之界山,屬地名之專有名詞,若不譯出,則未達翻譯之首要「信」字之要求。「度」乃過之義,此處並非度過,而指侵犯,故譯為invade.

《書法自評》:

此詩20餘年前,曾首次習寫,今心血來潮,再度下筆疾書,雖不成形,但一氣呵成,雖嫌誇大,卻頗有『興來信筆兩三行』的舒暢感。基於一般行、草書的習慣,對行不對字。故第一行首字「秦」,用了兩個字的間隔,筆劃又較粗,第二行的「飛」,以及第一行「關」字與第二行「胡」字故意拉長,以加寬字距,減少壓迫感,也是基於相同的用意。。另第二行末尾「胡馬」兩字,把「胡」字的古、月,左右兩邊,左細右粗,並拉長「月」字的草書到和「馬」字相接,是另一誇大的筆法。第二行中間的「城」字是草書,採用左粗右細,以和「胡」字對照。第一行兩個「時」,字形有别,避免單調。第二行「還」字,本擬用草書,但恐數目太多,影響閱覽者心情,故用行書。整體而言,不滿意、也不好看,更未具行家筆法,但書寫時,行氣自如,心平氣和,亦一大收獲也。且全詩共28字,前後僅沾墨汁兩次,尚稱方便。

以上謹分享同學及好友,盼與諸君相互切磋,惟尚請行家指教是幸。



Justin Lai 寫於美國南加州

11/22/20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