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認識新一代的「詩人」


認識新一代的「詩人」

偶然在網路FB(臉書) 上發現有不少寫詩歌的網站,內容有新詩与舊詩,含五言律詩、絕句、七言律詩、絕句等。其体裁除平灰、押韻外,內容及意涵甚難明白。詩句作者以年輕人居多,有人不太明瞭所書內容,有人則能說明得頭頭是道,但令人難以接受。彷彿一時兩岸三地充滿李()、杜()等文人墨客。最近看到一篇內容如下:

淹留轉疾行
淋漓盡入境

不知諸位讀者看法如何?許多人除最後一句外,其他三句不懂,經請問作者後,她的解釋是:第一句:「寂寞臨書影」:「在臨寫字帖的我,心裡寂寞」。按:陸游的『卜算子』中,是如此寫道:「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黄昏獨自愁….. ,但有上下文尚可理解。

本人的疑惑是:臨「書影」?是在書影子之旁?或「臨書」的影子? 按,臨者,近也=get access to…. 。一般用字有「臨床」,即至病床診察,「臨帖」、「臨摹」等指模擬範本習作,另有「臨埸」,「臨淵履薄」等用法。又全句之義可解為:「寂寞靠近書影」。但
寂寞=loneliness, 乃表狀態之抽象名詞,如何靠近「書影」=shadow」,它是背光之投射(reflection)?在此句中看不到主詞与動詞,意義含糊(vague)

第二句:「淹留轉疾行」。依作者解釋:淹留与疾行,乃明代書法大師-孫過廷在其書譜中所提之兩個名詞,前者指毛筆沾墨汁太多,而「淹」滿宣纸上,後者指快筆疾書。若依文學用字應為比喻(metaphor) 說法。疾行尚可接受,「淹留」則嫌誇大。是否明朝之前或上溯至東晉時期的王羲之父子,即有此說法?抑或孫氏獨創?不得而知。問題在,此種詞彙是否也為後繼各時代其他大師所接受、認同?

第三句:「淋漓盡入境」。承上句墨汁由粗濃到疾書而變細,可謂「淋漓盡致」,約等於英文的in its entiretycompletely,係指某種描述「完全又精釆」。把自己寫的「文字」說成「淋漓」未免自我「膨風」(台語-自吹自擂) 實在好笑。又此處之「盡入境」,入了何境?

第四句:「不覺已天明」,指不知不覺,天亮了。全文指作者獨自挑燈夜書直至破曉,內心之感受。

《個人感覺》:
從上列詩句内容看,作者顯与我們有年齡之差距,也有文化代溝(culture gap) 。目前我們所處時代比古代更民主,生活更安定,文學詩歌自應更有表達空間,因為文學反應人生。現代人有意書寫古詩,立意甚佳,但似不必用艱深難懂,或特有典故文句,來增加讀者閱讀之困難。古代詩仙、詩聖如李()、杜()二氏的「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或「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等淺顯文句,照樣可以膾炙人口,歷幾千年不衰。

此外,有些年輕人以為勤練書法,即為「為學」之道,此乃大錯特錯。書法乃一種藝術而已,而非文學,不論你如何臨摹寫字,也比不過機器人。而作學問恐非如此容易。當然不必有高學歷才能獲得高深學問与知識,但一般低學歷者,擬求高深學問則更難,似王雲五或錢穆之士畢竟不多。

時下不少年青人,十分積極地在網路上競相發表創作的詩詞,並自我標榜為「自詩、自書」(自己創作寫詩、自己書寫) ,此固乃可喜現家,彷彿人人皆是「東坡再世」、個個都是「李清照」復活,網友甚至相互吹捧,自我陶醉。

漢詩漢詞,祖宗遺產很多,世代相傳,但絕不因年紀大就無法欣賞年青人的創作。當然我們慶幸漢文化傳承有人,但重要的是,文句結構(structure)必須合乎邏輯(logical) ,寫的東西必須讓人看得懂,若僅一味標新立異,只能孤芳自賞,無法真正分享他人。


Justin Lai

O5/06/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