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回憶余光中老師兼談台大師長

回憶余光中老師兼談台大師長

台灣名詩人余光中老師19282017,日前在台以嵩壽過世,享年九十。他是在某些方面,兩岸皆能接受的少數文人之一。

                                                                                             「余光中」的圖片搜尋結果

本文之所以尊稱他為「老師」,乃因在台大上過他的課,時間為1962年。不過時間很短,僅僅一個多月,每周見面約兩次。余老師當時並非台大專任或兼任教授,而是代課老師。當時台大外文系門户之見仍深,師資大都與北京「輔仁大學」,或系主任英千里老師有關。他所代的課是吳炳鐘教授的「翻譯與寫作」的課。當時因為學生人數空前龐大,高達150名左右。1959年原錄取58人,後連續招收約100名轉校及轉系生,故同一課程必須分成好幾組。其中教「翻譯與寫作」課的教授有俞大綵曾約農蘇維熊吳炳鐘等老師。而曾、蘇兩位名師,因名氣太大,選課佈告一張貼,迅即額滿。余老師因大二已修過她的英文散文,故才選吳老師的課。

吳炳鐘老師當時是否是台大專任或兼任教授,不得而知,但他常常身著軍裝,搭乘軍用吉甫車來校上課,軍裝上的三顆梅花,可知其官階是上校,而上課時也常有意無意地自稱『Colonel Wu-吳上校』。據說他擔任羅列將軍的英文祕書。記得他上課的教材常常用的是國防部的英文新聞稿,所學很多是新聞英語(journalistic English) ,如 “nuclear warhead”(核子彈頭) ”nuclear test ban treaty” (核子禁試條約)……等,有點乏味。授課內容大部以現代英語為主,極少涉及文學,尤其是中國文學作品或英國文學的翻譯,更未學到如何達成「翻譯」的三大要件-所謂的『信、達、雅』。

另據傳,吳老師是北京輔仁大學畢業,主修「化學」,但英文很好。雖然是廣東人,卻講得一口京片子,。吳老師的專才是「英文字的用法」,上課時常以詼諧、諷刺的口氣,批評時下一般人的誤用英文「詞彙」。畢業後,吳老師編著了一本「大陸書局」出版的「英漢字典」。但本人驚奇地發現其內容大部分,和日本「三省堂書局」出版的『英和字典』雷同,甚至連裝訂、裁紙也完全一樣。

有一天吳老師請了長假,找來余光中老師暫代。上課後才發現授課內容與題材竟完全與前不同,大都以「文學」為主,雖然口才沒有吳老師好,但余老師上課聲音「不疾不徐」,為人和氣。記得有一次要同學寫一篇有關「翻譯」之短文,隔周將批改過的作業,分發同學,尤其難得是『與同學並座』,親切地一個又一個討論作業中的「優点和缺点」,態度「十分和藹」。這是前一年(大二時) 俞大綵老師 (前國防部長-俞大維之妹,故傅斯年校長遺孀) 分發作業時,所沒有之情形。俞老師上課分發批改過的作業時,常從第一位駡到最後一位。挨罵幾乎人人有份,包含目前仍在台大任教的本班同學-鄭教授。另外蘇維熊教授,罵學生也很兇,本人就曾挨過,但其學問淵博,愛之深、責之切!

吳老師與余老師可能年齢相同,當時兩位同在國防部編譯單位,担任與英文相關之職務。他早年為臺灣新詩流派中『藍星詩社的成員,多篇作品選入『兩岸三地』的大學、中學教科書。余老師代課時年紀尚經,約33歲左右,名氣還不算大,不過30出頭就當教授,也不容易。但他一生念過的名校包含,金陵、厦大大三時由大陸來台插班台大外文系,最後在台大完成大學教育,故也算台大校友。。其主要著作以新詩、散文、評論、翻譯、編輯等。主要風格也與台大外文系後輩如王文興陳若曦王禎和白先勇等人不同。不過本人認為其風格缺少豐富、强烈之感情,如其温和的個性一般。有些地方與宋朝文學家,如晏殊、辛棄疾相似,但不及李清照、范仲淹或李後主之濃郁之情感(sentiment)

台灣文學家能獲聘美國大學任教者不多,余老師先在美國Ohio State University(俄亥俄州立大學)取得「藝術」碩士學位,若干年後1965年任西密西根大學英文系副教授。至於其授課內容是否與中國文學有關,則無從知曉。

他曾說過一句名言-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這是他個人的話,寓意兩岸三地感情兼顧的說法《鄉愁》。此詩因充滿對中國故鄉之思念,而被眾多大陸網民引述,大陸官媒環球網對他的死訊另加以註解:「兩岸失去一抹『鄉愁』」,不少大陸網民封他為「愛國詩人」,更視他為「兩岸統一」的精神代表之一。

                                                                                「余光中」的圖片搜尋結果

不過上句名言,本人認為似通非通。因這三句話把三方面的身分地位(status),明顯地綁在起(bound),不論你喜歡與否。「母親」是血緣關係,摔不掉。「妻子」是婚姻關係,不喜歡可以離婚,而「情人」是婚外情(extra-marital) ,可有可無,更無法律地位,也許與其短暫停香港留任教有關。本人以為此乃純以「大陸至上」之主觀定位,尚值商榷。

綜觀余老師一生,其前20年生長在大陸,後70年就業在台灣。若非逃難來台,恐無法在其50歲壯年期以前,完成學業,並赴美留學。自1949-197930年內,大陸鬥争頻仍,三反、五反、勞改、下放等不斷發生,一般人擬苟全性命於亂世不可多得,遑論升學,享有美好環境,創作詩歌、文學。是故他若把大陸視為母親,則培育他、使他揚名國際的台灣,應將其視為『繼母』之地位而無愧。台諺有云:『生的撥一邊,養的功勞較大多』-意謂養父母之功勞絕不遜生父母。把台灣地位貶為晚輩之「妻子」,恐有不當,亦不符邏輯之思維(illogical)

                                                                                                           「余光中」的圖片搜尋結果
                                             曾任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与系主任梁實秋合影

至於其『中國情結』,其實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經過動蘯的歲月,戰亂遍地,以及困苦生活的經歷,對於故鄉難免有一番特殊的情懷,我們當能理解。但相對地,台灣人卻純以『文學家』的身分尊稱他,毫無塗抹以任何政治色彩,把他當作兩岸鬥争的工具。

余老師如今仙逝,當然葬在台灣,但不少關心他的人也許要問:其「魂」將歸何處?返回「母親」身邊? 留台和「妻子」長相左右? 抑或偶而不忘情於「情人」乎? 這些疑問恐將由其自由意志決定,以遂其所願。身為台、港兩地之授業門生,或不少兩岸熱情的讀者群,僅能默默祝福他快樂地「往生」......。


Justin Lai寫于美國


12/29/20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