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北港劇場

魚夫:來看日本時代的金光戲──北港劇場

2016/09/24
魚夫繪。
雲林縣境內有許多從日治時期留存至今的戲院,其中在北港四大戲院中,除了國賓戲院、振興戲院係戰後新築或改裝外,其餘兩家如大復戲院、北港劇場都屬日本時代的老戲院,只是如今率皆歇業或作其他商號之用了。
1917年開幕的大復戲院(位於今之博愛路155號),觀眾席有上下二層,今之居民慣稱「舊戲園」,也就是北港最早的戲院,日本時代正式名稱為「北港座」,然而當時的片源量小而不穩定,所以得混搭新(話)劇(俗稱胡撇仔,Opera),布袋戲、歌仔戲(即內台戲),京戲、民俗技藝表演或如老照片裡所見,被人租借來當「結婚式場」。
一則1927年(昭和2年)9月17日報導北港座落成的新聞裡說:「當地龔丕趁氏,自本年2月間,所建築劇場,於6月始告竣工。今擇本17日午後1時,在該座舉行落成式。已發柬招待街官紳,竝雇內地歌舞劇,在該座開演。」隔年,因北港迎媽祖期在農曆3月19日開始,於是各音樂團、飛龍團、獅陣等都來鬪鬧熱,這時候,5月6日報載北港座的公司「北港合和公司」也決定特聘來臺演出的福州戲班舊賽樂,在北港座開演。
所謂的「舊賽樂」為福州新潮的戲班,又稱「三賽樂」,1927年6月18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形容該班的盛況:「目下開演閩班舊賽樂,因該班之佈景,超過京班,且齣目連續,每夜觀客席中殆滿。」這三賽樂原來是一位住在嘉義開設洋服店的福州人林依三,以中華會館之名與嘉義街人士及華民共組十股,延聘來台,於全台巡迴演出,至1928年2月底才返回支那,到處都非常賣座。台中豐原士紳張麗俊在「樂舞台」觀賞過後,回家在日記裡寫了段觀後感:「其佈景樓台、園林、山水、物品等,件件如生成一般,自有布景以來,我未見有如此之妙者,文劇未能勝於正音,而武齣亦不多讓他班焉。」看來這所謂的舊賽樂肯定就是花招百出的金光戲之類的,而現在的「明華園」在舞台上又是噴霧又是飛天的……老實說,在日本時代不但早就有了,也是北港座迎媽祖大戲的首選。
其實1927年的北港座落成時,新聞標題曾誤植為「北港劇場」,10年後,1937年(昭和12年)還真的出現了座落於今之義民路(186號)上的北港劇場。這是北港第二家、但是規模卻最大的戲院,內部空間寬敞,觀眾席總計可容納800人,正前方有座旋轉舞台,講究極為前衛的藝術設計,所以可供著名歌舞劇團、新劇團等登台演出,偶而也提供重要的集會之用。只是到了這個時期,片源已趨穩定,主要還是以放映電影為主。
北港劇場的年代,戲院建築強調三層樓高的鋼筋水泥結構,所以劇場高三層樓半,立面以階梯狀層層往上收束,凸起半圓形山牆,上有雕花紋飾,正中央圓形圍出浮雕蔡字,彰顯投資者新街蔡家的富商氣派,牆面以褐色溝面磚呈現立體感,再以洗石仿石鑲邊,並以新藝術風格的線條裝點,長條巨型陽台欄腰水平展開,窗戶大開大合,可見設計之前衛大膽;二樓兩側均設有疏散觀眾的緊急出口,樓下的售票口設有三孔,一樓方形拱柱廊道,讓出進出戲院的迴旋空間。
台灣到了1980年代,電影事業逐漸沒落,戲院經營更是難以為繼,北港劇場乃於1988年拉下鐵門,一度成為商場、撞球場及洗腎中心等,不過總體保存狀況良好,又處於老街之內,在我來看,要花點心思好好規劃,可能也會是北港的遊憩亮點吧!
網路文章

作者:漁夫
09/26/2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