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8日 星期三

聽老人開講-97「嘉義懷舊系列之一嘉義市傳統的戲院及電影院」

 聽老人開講- 97「嘉義懷舊系列-1傳統的嘉義市電影院、戲院」


前言:

在鐵路以西的市區未開發前,嘉義市區的戲院大都集中在鐵路以東的市區內。其地點及營業性質如下列:

本文:

1. 歌仔戲、新劇(改良式的現代劇)在「中央」戲院,位於舊市區的市中心,即光彩街與西榮街交界。另一在「國民」戲院(舊稱「南座」

2. 專演國語電影的為「嘉義」戲院,俗稱「嘉義座」-原為日產建物,光復後由國民黨接受,改為中影公司所屬,原址在文化路近中央噴水池,早已出售改建大樓

3. 專演西洋或日本電影:

慶昇、新都、國際(在今遠東戲院),後來國際戲院移址至民族路夜市仔,近民族路處

4. 三山、羅山、大光明及東巿場三樓的天榮戲院,專演二輪片及台語片,如「王哥柳哥遊台灣」等。三山戲院在成仁街近公明路,近三山國王廟(嘉義古跡之一)、「大光明」戲院位於國華街近民族路口,老闆為熱心體育贊助的曾本先生,後又經營遠東戲院

5. 「文化露天戲院」,專演布袋戲,在中正路及文化路口,現已改建為商埠。當時布袋戲老先輩,黃海岱先生經常來嘉義市演出。當時,他的兒子-黃俊雄先生(嘉中校友)尚未成名,雲州大儒俠戲碼等改良的布袋戲尚未編出,還沒有史艷文及哈麥兩歯的著名角色,更未聽過「苦海女神龍」、西卿等!尤其戲中對白全用傳統的「文言文」,配楽也用「北管」音樂,除了老一輩觀眾聽得懂外,年輕人不多,但民國50-55年嘉中北上或南下通學生,下午四點半放學赴火車站途中,喜歡布袋戲的同學,三不五時會彎道走進「文化戲院」去觀賞精彩演出的末段,確是事實。哈哈!


小時候從歌仔戲看起,大都在「中央及國民」兩家戲院。每天只演兩塲,下午一塲約二時至五時,晚上另一塲,下午六點至九點。通常每塲結束前約10-15分鐘,開戲門給外面觀眾,免費觀賞,俗稱「看戲尾仔」。另外每15-30天輪換新的戲班,若演員演出優異,戲碼也受觀眾歡迎,則也連續2至3個月不更換戲班。新到的戲班未演出前,通常會把主要的旦、丑、生、淨等角色,僱用多部三輪車,循例在市區先彩排一番,以吸引告市民觀眾,也是舊市區轟動的大事之一。


年長後,開始有看電影的習慣。一般首輪片集中在新都、慶昇(舊名電氣館」及國際(𢓭更名為遠東)。當時國、台語片拍攝技術較差,剪接也不佳,有時候會斷片,尤其配音不好,銀幕上演員嘴巴動了,但聲音還沒出來….,所以從小少看台語及國語片。相對日本片及西片就少有此情形,日本片的伊士曼彩色(Eastman color)鮮艷自然。所以逐漸養成看日片的習慣,如有名的時代劇(ちえんぱら)-「宮本武藏」或現代劇-「請問芳名-君の名は」在國際戲院上映,觀眾人山人海;而「青色山脈」(青い山脉-觀眾爆滿,首次看到觀眾和銀幕打成一片,笑聲連連!)及美國片「擒兇記」(Que sera sera)、魂斷藍橋、巨人(Giant)在慶昇上映,「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在「新都」映過,片長三小時,中途休息時間還須買面包充飢……!以上均留下美好回憶迄今。


到了1980年代,文化路原嘉義縣長公舘改建大樓,其中除大飯店外,另有遠東百貨及新電影院一座,也演日本及西片為主,但不久,遠百遷移至垂陽路後,人潮驟減,電影院也少人光顧了。


1980/90年代,隨著錄影帶上市,電影業逐漸沒落。許多影業從業者,開始把大型影院改成數間小型影院 ,甚至不限制看電影的次數。這時,許多傳統的老影院開始歇業,或転售或転營其他行業。為什麼其他大城市電影院仍能存活下來,但嘉義市很難?我想根本原因可能與全巿人口有關,市區人口幾乎幾十年不變,維持在25萬人左右,外來人口進不來,可能也因為全市缺乏就業機會吧?


撫今追昔,嘉義市已經遠落在其他大城市之後,從前落後嘉義市如新竹市、桃園市、均已超越嘉義,而光復後與嘉義市齊名的台中市,早已遠在嘉義之上。有人分析,其中有重要原因是,黨外人士執政太久?(許家班共執政達20多年),當時國民黨一直不給建設經費,而縣市合一太久,嘉義縣有18個鄉鎮,嘉義市每年歲收必須與18個鄉鎮分享,即使我們校友-涂醒哲當選市長,仍無法伸展抱負,「扶起」嘉義市!此事恐值得關注與愛護嘉義市的大眾好好深思吧!


賴正雄 (Justin Lai)

2024 年228紀念日

寫于美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