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宜蘭酒廠

宜蘭酒廠-台灣紅露酒和米酒的原鄉

2016/11/19
魚夫繪。
宜蘭酒廠的創建年代非常久遠,走近一看,現存廠區內的行政大樓建築於1926年落成,原係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宜蘭出張所辦公廳舍,採和洋混搭風格,有著日式的屋頂、德國式的開窗、出舌式的玄關和洗石子、番邊形式的牆面,是那個年代流行的建築樣式。從老照片看,原屋頂上應有牛眼盲窗,可能因現代室內照明充足而遭到拆除。正門前以紅牆隔離外界,內部庭院花木扶疏,總體保留得大致完整。
今酒廠內現闢有「甲子蘭酒文物館」、「台灣紅麴館」兩個重要的觀光景點。甲子蘭是宜蘭的舊稱,甲子蘭酒就是縣酒的意思,大抵有以紅麴米製作的特級紅露酒,也有以金棗為材料的樽藏金棗酒,與糙米製的王露清香酒頭、傳統的米酒等四種主要的展示酒品。
甲子蘭酒文物館的建築物本身約為1935年左右的日式挑高物料倉庫,門口有座醒目的甕牆。一般紅露酒儲存在陶製酒甕裡,早期這些酒甕大都自中國進口,來源不易,要是不小心打破了,就得有專人拿生鐵粉混合酒醋來縫補,裂縫大者還得用鐵線兩端固牢。後來台灣也發展出自行製甕的精良技術,但有損害,唯丟棄一途,手工補甕便漸漸失傳了。
魚夫攝
宜蘭酒廠創建的靈魂人物是本籍台北州宜蘭郡宜蘭街的林青雲,生於1873年,其高祖父本在福建習得紅麴調製的秘技,渡海來台後,原本也是以紅麴相關產品做點小買賣,順帶生產小量的紅露酒。當時的紅麴主要是靠進口為主,林家因懂得製麴秘訣,反而能夠自製品質好價錢又便宜的紅麴,打開了知名度。這時候,因為日本殖民政府頒佈台灣酒造稅規則開始徵收酒稅,政策上鼓勵民間大小酒廠進行整併,1909年林青雲說服38個製酒同業合併成立「蘭陽製酒公司」,汲取「阿蘭城」之湧泉來釀造甘泉老紅酒,也就是俗稱的「紅露酒」。這酒還曾獲得台灣勸業共進會所評選的金牌賞、台灣物產展覽會評選一等賞等大獎。
紅露酒的主要材料是糯米和紅麴,營養滋補,被台灣人視為「長命酒」,最早源自於中國福建安溪,所以舊稱安溪老紅酒。經過久藏後,色澤會變得更為深紅,而且開瓶後香氣四溢,愈陳愈是香醇。
林青雲在1918年因熱心社會公共事業獲總督府授予紳章,屢受賞狀及賞品表彰,到了一次大戰後,由於遠東無戰事,景氣回復,宜蘭製酒公司於1920年擴大改組為「宜蘭製酒株式會社」,只是在兩年後,1922年總督府開始實行專賣制度,酒廠改隸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支局宜蘭出張所。當時景氣大好,所以酒廠生意沖沖滾,1924年再擴充廠房規模、添加新設備等,且升格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宜蘭支局宜蘭酒工場。
總督府接收後,又進一步研發出「阿米洛法」(Amylo process)製酒,使得所生產的米酒品質趨於穩定、優質,當時宜蘭酒廠也是米酒的原鄉
原本釀造米酒的方法稱為「在來法」,就是先煮一鍋飯放涼後在其上灑入白麴先讓它長霉,再把長霉的米飯揉進更多的熟飯裡、摻入發酵大缸,發酵後就可以進行蒸餾,產出成白色透明的米酒來。這方法的缺點是白麴裡佈滿許多雜菌,因此會風味很能統一,失敗變酸的機率也很高。
1927年,台灣米酒釀造法獲得了重大的突破,當時中央研究所釀造課技師神谷俊一有一回到越南出差,在西貢郊區發現一家酒廠採阿米洛法製酒,和在來法的不同,是這種方法較為科學的分離出兩種糖化發酵能力特強的菌種,並且在密閉的槽中加以培養,這在縮短製程、減沙使用原料以及機械化標準生產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後來的紅露酒、糖蜜酒都是使用這個方法來大量生產。
紅露酒改採阿米洛法製造後,生意來了,酒廠以頗受臺灣民間喜愛的紅、黃、金等色彩設了「金雞」和「黃雞」兩種商標,分別代表不同的長短年份,推出後一炮而紅,1934年還銷往日本「內地」,但包裝和品牌改成「蘭英老酒」和「玉友老酒」等日人可以接受的設計。
戰後國民黨政府來台接收,更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宜蘭分局酒工廠」,到了1957年定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宜蘭酒廠」,後來台灣廢除菸酒專賣製,就改名為「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宜蘭酒廠」至今。
用手機拍了影像來分享:
11/25/2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