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台美大使館館產爭奪戰

台美大使館館產爭奪戰

雙橡園從20美元變200萬美元


 「美國雙橡園大使館」的圖片搜尋結果

中美斷交時我國雖以美金20元成功保住雙橡園等館產,但在託付代管的自由中國之友協會陸續出售多項館產後,最後在前駐美代表錢復的努力下,還是得另以200萬美元,買回雙橡園。


台美斷交36年後,駐美代表處今年1月在雙橡園舉行元旦升旗典禮;斷交前,位於華府的雙橡園一直是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的官邸,也是最具價值的館產。當年為避免雙橡園淪入卡特政府及中國政府手中,展開一場激烈的「館產爭奪戰」,包括雙橡園在內的三館產最後先以象徵性的20元保下,但最後竟得以200萬美元買回。
雙橡園位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是中華民國政府國有財產,並被列為古蹟,先後有9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以此作為官邸,是華府裏唯一保留新英格蘭現代木屋架構及其風格的建築。
2008年,為了慶祝雙橡園120周年,當時民進黨籍的駐美代表吳釗燮規畫了一系列慶祝活動。除在雙橡園宴請台灣友人外,還頒感謝狀給當年「自由中國之友協會」的總幹事白川Jack Battram友情襄助,形式上以美金20元買下大使館、武官處及雙橡園等三館產並代為管理,免讓館產淪入中共之手。

「美國雙橡園大使館」的圖片搜尋結果
不過,當天白川因故並未出席。而20美元的美好故事背後,其實有一段被刻意忽略的『難堪篇章』
197812月,卡特政府一宣布要和我國斷交後不久,台灣就與卡特政府、中共,上演雙橡園等館產的激烈爭奪戰。最後因為美國國會制訂台灣關係法,以及台灣情商「自由中國之友協會」,形式上以美金20元買下大使館、武官處及雙橡園等三處主要館產並代管後,終於避開國際法繼承原則,免讓館產淪入中共之手。
不過,32個月後,中華民國政府卻得花上200萬美元,從同一個人手上買回來。
前駐美代表錢復在回憶錄中有一節「市價購回雙橡園」描述,當年「自由中國之友協會」接手三處館產後,每年的維護、房屋稅及保險費用,共需約18萬美元。這筆錢協會根本就付不了,所以很快就用大使館和武官處的房舍,向銀行抵押貸款20萬美元。一年後,協會更以周轉不靈為由,分別賣掉大使館和武官處,共得手1215000美元
而白川繼續動雙橡園的腦筋,一方面要和建商開發雙橡園蓋房子,另一方面要後來的駐美代表處,用「市價」買回雙橡園。結果,台灣決定買回雙橡園,與自由中國之友協會『數度談判』後,終於商定以200萬美元購回雙橡園,並在19823月辦妥手續。
總計當年以20美元轉讓給「美國友人」白川的三處館產,最後被白川主導的協會轉手得利共3215000美元後,總算勉強守住了雙橡園。
「美國雙橡園大使館」的圖片搜尋結果 北一女儀隊
《編按》: Are Americans reliable? Definitely not! Though an old proverb goes: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it does not apply to American friendship or commitment. What they are most concerned about is “interest”- personal interest, group interest, or national interest, or whatever it is. Friendship can be shifted from enmity sooner than you can imagine; and vice versa. For there are no eternal enemy nor everlasting friends for the Americans.
- (Justin Lai)
06/16/2015/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從斯大林、毛澤東理解現代中國

從斯大林、毛澤東理解現代中國
讀依據蘇俄檔案的新版毛澤東傳記(上)
兩極之間 | 2015610

過去的一百多年裏,有一些人被稱作「世界歷史性的個人」,他們以自己非同小可的作為改變了本國、進而有力地影響了本區域乃至世界事務,這些人中大概就數毛澤東的優質個人傳記最為罕見。

所以,當西方學術界2007年報告有一位原籍俄國的學者,即將出版一本資料豐富的毛澤東傳時,從歐美到亞太,多數讀者都期盼着能早日享受開卷有益的快意。可是,該書原版是俄文的,非俄語世界又等了五年才讀到編譯的英文版。現在中譯本在台北出版了:潘佐夫、梁思文《毛澤東:真實的故事》。

為何一個半世紀以來的多位世界歷史性個人,以毛澤東的優質傳記相對最稀缺?這顯然不能歸咎於本時代缺乏既有學術功力,也有興趣為毛作傳的人;實際上,無論是健在的還是過世不久的華人洋人學者裏,我們都能列出數位充分夠格的執筆人。

過往一直缺乏毛優質傳記的原因一串,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中國缺乏一套以法治為準則、有明確時間界限的官方檔案解密程序,以及嚴格照此辦事的負責部門。研究者在中國內地一旦遇到這類問題,只能在「有關部門」的霧霾中迷失。

那麼如今這個中譯本(為避免與其它雷同的書名混淆,本文單稱這本書為《毛傳》)為甚麼是一本全球漢語讀者期盼已久的那種性質的毛傳記

一本目前最有史料價值的毛澤東傳記

最特別之處,在於它大量依據以前從未被學者公開使用過的位於莫斯科的檔案資料:前蘇共的中央檔案庫(十月革命後不久組建)、前「第三共產國際」(Comintern 1919-1943年)及其後續組織「共產黨工人黨情報局」(Cominform 1947-1956年)的檔案卷宗、前「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檔案卷宗;現在合成一體,統稱為「俄羅斯社會和政治史國家檔案館」(俄文縮寫 RGASPI,英文 RSASPH)。其中有來自中共的多種內部文件、報告、領導人及其家庭成員的資料、醫院病歷存根(比如毛澤東在蘇聯出生的最小的兒子,子女排行第十,但夭折了),等等。還有從20世紀初直到1950年代中期,中共常規性地向莫斯科遞送的重要黨務政務資料文檔

這是全球最大,也是最集中的有關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多國共產黨歷史的文獻匯集。當然,它的真實和完整的程度不應該被絕對化,須知,莫斯科的檔案文獻從一開始就被其擁有機構做了限制性處理。

拉津斯基(Edvard Radzinsky)那本膾炙人口的斯大林傳記同樣是大量依據莫斯科絕密檔案而寫成的,他特別提醒讀者,蘇共政治局的絕密檔案有其不可靠之處:「請看俄羅斯總統檔案館中保存的蘇共政治局會議絕密紀要的幾段摘錄:『1920年:政治局有關極其重要問題的決定不寫入正式記要。』『1923年:重申政治局原先的決定,除了決議外,任何內容均不得寫入政治局紀要。』『1924年:黨中央書記處職員的工作,應該被看作是黨的秘密工作。』『1927年:採取最大限度地保守秘密的措施。』……着手寫有關斯大林生平的書時,我們就進入了這一片昏暗」 (《斯大林秘聞》第4頁)。

蘇共開創的這套有損黨內文獻真實完整程度的體制,不可能不影響到中共。中共內部草就文件時怎麼刪改、把何種資料發送莫斯科、莫斯科收到資料後如何處置等,所有環節都會影響到莫斯科檔案庫裏文獻的可靠程度。然而,即便把這些因素考慮在內,迄今為止唯一被允許利用這些檔案而寫出的《毛傳》,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當然,潘佐夫的學術和家庭背景令其得此機緣。

正因為此,本書的合作者在前言裏把本書區別於此前西方最廣為人知、多次重印的三部毛傳記:斯諾的《西行漫記》(首版1938年)、施拉姆的《毛澤東:政治傳記》(首版1966年),和張戎婦夫的《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首版2005)。他倆認為,這三部傳記,第一部過於依賴毛本人的陳述,宣傳性強,第二部過於依賴中共官方公布的文獻,第三部用了很多不可靠的資訊(本書多處駁斥其細節),三者都缺乏《毛傳》所依賴的檔案,歷史價值不可同日而語。得益於這樣的檔案來描述毛,因此本書英文版一問世,就得到眾多知名英文媒體的書評推介,書評作者也均為西方著名的教授或曾多年駐華的資深記者,雖然他們未必完全贊同該書觀點。同時要特別說明的是,儘管原作者的俄國背景,他在描述評論蘇中雙方的矛盾時,並沒有一邊倒,有時是站在中方立場作持平的判斷。

「史達林與毛澤東」的圖片搜尋結果  

誰刺激毛澤東成為「領袖加導師」?

毛傳》覆蓋的時代近百年,內容龐雜;我僅選可能是中國內地讀者興趣的聚焦之點做些評介。第一個焦點是:毛為何那麼用功費力,要大樹特樹自己「不僅是領袖而且是導師」?

《毛傳》第22章強調,毛在黨內加速推動對自己的個人崇拜,是在1938年秋,斯大林通過長期觀察、決定把毛作為中共領袖團隊的核心之後。此前即便毛有雄心,也不敢太放肆。他本人及中共在極其艱難的國內國際環境下,生存發展都離不開斯大林為首的蘇共和共產國際的物資和政治支持。「大老闆」(毛對斯大林的恭稱,《毛傳》第23章)不首肯,毛就不敢把自己大樹特樹成中共的領袖(最高的組織權力)加導師(最高的意識形態權力)。

從具體操作看,毛澤東在1943-1945年在延安全力塑造自己為黨內「唯一正確路線的代表」,也是以斯大林在1924年後塑造自己為「列寧唯一忠實的繼承人」的方式為藍本的。斯大林早期十多年裏每日在教會學校受訓,特別注重以神學正統的方式改寫蘇共黨史,以確立自己對馬列主義的唯一解釋權包括不言自明的篡改權:「歷史有時候需要被糾正。」於是他審定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從1938年起成為蘇共的「可蘭經」,凡不符合它的理論解說和黨史細節,皆為異端邪說,做到了意識形態定於一尊。其它共產黨也必須隨之起舞,此教程馬上在延安發行中譯本。讀它仿它,毛終於在1945年中共七大後通過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成為中共的斯大林。

有必要說明,斯大林的故鄉深受伊斯蘭傳統的侵染,這一點常被忽視,絕大部分人只記得他的東正教背景(Robert Service, Stalin:Biography MacMillan Publishers, 2004, Part1)。他此後在黨內鬥爭和統治方式中,伊斯蘭國教的特色很濃厚。
「史達林與毛澤東」的圖片搜尋結果

斯大林是唯一讓毛感畏懼的活人

此前一些中國學者認為是梁漱溟訪問延安時,建議毛要把自己樹立成「亦君亦師」,而不僅是「為君」,才能絕對統治黨員和民眾,於是毛狠下工夫爭當意識形態之王(基於與高華等學者的交流)。我倒是更傾向於接受《毛傳》的解釋,斯大林才是毛確立黨內意識形態霸權的主要啓示和楷模。即使是到了毛終於「君臨天下」的1950年,他還是小心翼翼,不敢在國際共產黨範圍內扛意識形態大旗,自稱只是一家「分店」,因為斯大林還健在(《毛澤東文集》,人民出版社,第5卷第260-261頁)。

既然是「分店」,就得由「總店」發放和驗證「正宗配方」,於是毛請斯大林派來一位跟外交事務沒啥淵源,卻是蘇聯意識形態系統得力成員的尤金(Pavel Yudin)到北京出任大使。「尤金的任務是對不久即將以俄文及中文出版的新版本《毛澤東選集》進行正確、技術性更正的編輯工作……尤金在中國住了兩年,這段期間就毛澤東的作品提出500個批注,不過全都是私下裏做的」(《毛傳》第24章)。毛作為「分店」店長,對此必定是口服卻不太心服。多年後,毛「最好的學生」林彪就此反擊一記回馬槍:「全世界誰也不能代替毛澤東思想。甚麼康斯坦丁諾夫,尤金,都不行。這些人的書怎麼能同毛主席的書相比?」(「1966918日指示」,《林副主席講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時期)》,第67頁;無出版機構名)。

讀客觀的斯大林、毛澤東傳記及共產黨歷史愈多,就愈看得出,斯大林是唯一能讓毛感到畏懼的活人。斯大林也確實值得毛真誠地畏懼,《毛傳》處處顯示前者始終從世界戰略的大棋局來布置中共的棋位,直到朝鮮戰爭。毛若是知道1938年蘇聯大清洗時整肅共產國際官員,斯大林「一度把周恩來、劉少奇、康生、陳雲、李立三、張聞天、王稼祥、任弼時、鄧發、吳玉章、董必武等,都列入黑名單」,計劃對他們「發動大規模政治審判」(《毛傳》第29章),毛一定會更加畏懼斯大林。

人人皆知,斯大林那時期先從政治上,接着從肉體上消滅了蘇共數千名高幹,都是這麼操作的。直到斯大林去世後,毛才能在國際共產黨圈內揚眉吐氣。這以後,毛在大躍進時實施城鄉隔離的戶口制、大三線軍工建設、一波波黨內高層清洗等,也都學了斯大林的政策和手法。不了解這兩位絕頂領袖,就無法理解現代中國。《毛傳》裏的諸多焦點提供了作這種透視的難得窗口。

原刊於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獲作者授權轉載。



06/19/2015/Chuan

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本周要聞

Photos of the day-本周要聞

Photos of the day - June 27, 2015

瑞士泡沫足球節

Photos of the day - June 27, 2015

美國加州賽車場之意外

Photos of the day - June 27, 2015

美國田徑賽

Photos of the day - June 27, 2015

美國南卡州的示威群眾

Photos of the day - June 27, 2015

西班牙警察夜間巡邏

Photos of the day - June 27, 2015

印度聖齋節崇拜

Photos of the day - June 27, 2015

愛爾蘭75公的中量級拳擊手冠軍

Photos of the day - June 27, 2015

柏林的服裝節

Photos of the day - June 27, 2015

紀念法王路易14死亡之化妝舞會

Photos of the day - June 27, 2015

匈牙利警察護送移民者

Photos of the day - June 27, 2015

倫敦同性戀遊行

Justin Lai 選輯

06/28/2015

「台灣工程師在美國)

「台灣工程師在美國)

在美國工作,最多人問的就是英文能力這件事情,我也收到不少來信希望我能夠稍微討論一下這個議題,到底台灣人的英文好不好?夠不夠用?如果不夠的話,要怎麼加強呢?
其實語言與學習分四個部分,聽說讀寫,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不一樣,拿我來說吧,我是用聽與寫來學習的人,不管是語言或是其他學科,用聽的我可以很快的抓到其中要傳達的訊息,用寫的,我可以全面地整理我的思緒,然後通常我的讀者也看得懂我想表達的東西,但是讀與說對我來說,就沒有那麼直觀。相反地,我老婆則是用讀與說來學習的人,他讀書超快,一邊工作,一邊忙比賽,還可以一邊念個 Full Time 的美國 MBA,凡是學到的東西,他口頭跟我說過一遍以後,就變成他自己的東西,但同樣的,聽與寫對他來說,就比其他兩項慢非常多了。
現在我們回頭看看台灣英文教育的設計方式,非常注重閱讀,聽說跟寫的著墨卻不大,如此一來,如果台灣人口有 50% 跟我一樣,另外 50% 跟我老婆一樣,這表示只有 50% 的人可以在台灣的英文教育下成功,其他 50% 的人注定英文不好 @@
但這 50% 成功的人,卻也還不會聽說寫啊!等這些 50% 的人某天決定用力投資在聽說寫上面,好不努力地撐過來了,成為英文達人了,你認為剩下的還有多少 %
這就是為什麼所有人都在說要營造語言環境,只要聽說讀寫都有刺激,學語言的人很容易就能夠找到自己的切入點。
好了,那麼在美國工作,到底英文要多好才夠?答案有兩個,如果你的目的只是要『工作』,社交與朋友還都是喜歡跟台灣人或是中國人在一起的話,只要你的高中英文所載內容的聽說讀寫都沒有問題,再加上你專業上的英文可以處理,其實也就夠了,反之,如果你希望打進美國的主流文化,在思考與職場的表現上能夠更美國,更上一層的話,英文多好都是不夠的,因為重點不是英文!
我只要工作就夠了
其實美國人每天的單字不就那幾千個,如果你到高中畢業前有好好把英文作業都寫完,其實字彙量也就夠了,剩下的就遇到後再查就好了。如果你不放心,一定要學會商用英文,把多益的教材弄熟絕對就已經綽綽有餘了,千萬不要去補什麼托福或是GRE,你如果用那些字跟美國人說話,他們當下會覺得你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古人!尤其是 GRE 裡面全是學術用字,不要說外國人了,一般美國人自己也沒有認識多少個,你用那些字去溝通,聽起來就像是用四書五經裡面的用語跟現代台灣人講話一樣,人家只會把你當瘋子。
但是,所謂熟悉高中英文,不是要你只會讀,你聽說寫也要達到你讀的標準才行,聽說讀寫,缺一不可。當然,附加價值越高的工作,對語言的要求也就愈多,如果你想當 CEO ,完美無瑕的英文溝通能力就會變得相當重要,到那時,其實 CNN Times 的英文也就夠了,不會需要莎士比亞。(對 CEO 來說,除了語言溝通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下列討論到文化的部份)
要加強聽與說的能力,沒有理論,只有以戰養戰打下來的實戰溝通能力,我個人喜歡用下列幾個方法:
去跟老外混。最直接!如果你還在學校的話,去跟交換學生打成一片吧!我的英文有 80% 是用這種方式學來的。
去吐司大師(toastmaster)。不僅可以練習英文的寫作與口語表達,還可以訓練正式的演講與口條。
去全英語環境工作,比如說在台灣的外商
把字幕檔著看 HBO
再來討論一下完全沒有用的方法:
X補習班:語言即人生,人生不是考試,沒有補習班。
X埋頭背單字:把跟別人互動後學到的單字或片語記起來是有意義的,但是光捧著單字書,搖頭晃腦的死背可是一點效果也沒有的。
我要在這個文化中踢屁股(kick ass)
要在美國踢屁股(kick ass),所向無敵,就算你十四行詩能夠倒著背也完全沒有用!因為那不是重點。
重點是要能夠融入文化,這一點也沒有速成的空間。
我一位 12 歲就移民過來美國的科技新貴朋友這樣跟我說:
『為了孩子以後的職場發展,我一定會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85% 以上的時間待在美國。我會讓他國中花個 1-2 年回台灣學中文,但是我希望他在一個文化下的記憶與成長經驗能夠足夠深刻。簡單的說,我不會讓他懷疑他是個美國人。』
要能夠在某個文化下昂首跨步地走在別人前面,對該文化的了解一定要有深刻的認知。我換個方式說吧,你認為多少個精通中文的外國人看得懂『那些年』?會跟在台灣土生土長,甚至跟九把刀年紀相仿的我們一樣的感動,一樣懂得電影所呈現時代下的細節?在討論該片的時候,這些精通中文的外國人能插上話,參與討論的機率多高?
『那些年』當然只是個簡單的例子,每天辦公室的生活中,這種可以拿來增進夥伴情誼(bonding)的閒聊(small talk)多不勝數,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項:
共同的記憶:歌手,電視劇,電影,求學經歷,家庭經歷等
共同的興趣:車(美國人可愛車了),啤酒,葡萄酒,攀岩,滑雪,衝浪,露營
當代美國歷史事件與議題: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與想法
除了你的專業與團隊對你的信心以外,這些不經意的交流,決定了你在團隊中能不能打入核心,決定了當機會來時,主管會不會來敲你的門。
身為外國人的我們,除了專業與團隊的信心以外,你不得不惡補上面這幾項,好佳在這些也都是可以惡補成功的。
共同的記憶:這些比較難,但是只要你很有信心地分享台灣的種種,也願意討論美國的現象,大部分美國人的接受度都是很高的,但前提是你必須要用一種毫無恥感的態度來分享才行,你必須要自己先相信你分享的資訊是有意義的。
共同的興趣:興趣是需要培養的,培養的過程中多交一點朋友吧!這同時也在提醒我們,不要一直工作,生活也要精彩才行。
當代美國歷史事件與議題:定定 Time 雜誌吧(美國訂一年才台幣 900 元),裡面有非常多以美國為觀點的討論與時事。
惡補的同時,不要忽略每個可以跟同事閒聊的機會。
(當然,工作還是要做好)
學成立刻歸國,其實是個很糟的策略
直到目前為止,我都還認為我根本還沒有進到當地文化的核心,雖然每天上下班跟當地人接觸共事至少 8 小時,持續長達兩年多的時間,對當地人的思維與工作方式多少有點觀察,但是在預測當地人對事物的反應上,還是非常有限。
不要小看『預測』這件事情,在工作的表現上,如果你沒有辦法精準地預測老闆,同事,客戶對你工作成績的反應,你絕對沒有辦法在該工作上成功。
預測文化的能力跟經驗有關,這些經驗,就完全仰賴於你在該文化下跟當地人一起遭遇事情的多寡,這些事情不是天天發生,所以你必須要待久一點。
一般而言,五年當地生活經驗大概可以讓你把該文化的邏輯抓個大概,協助你預測該文化人對事物的反應。反推回來,一年的國際經驗根本連過水都還不算,才剛剛習慣該文化生活,你就準備回去了,兩年的碩士經驗只能讓你交到還相識不深的當地朋友,來不及學習上面 kick ass 段落討論到的那些東西,三年四年到了五年的時候,你大概可以建立起些當地深刻的交友圈,腦中有足夠的資料對該文化的反應進行預測。
這裡談的五年絕對不是每天跟台灣人或是其他漢人出去郊遊,打麻將,喝珍珠奶茶等等這種活動,這樣跟你打包萬分之一的台灣出來生活是一模一樣的,如果你要這樣,何必花費高額的成本出來留學呢?留學除了需要資源以外,還需要留學的認知與決心,你必須要在這五年中奉行 kick ass 段落所討論到的東西。   
06/28/2015